陳玲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弊端也暴露出來。除了師生關系對立,教學模式僵化,授課形式單一等固有問題,還有因為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掌握內化知識能力不同,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法兼顧所有人,導致的學生課程落后,影響學習成績,最終讓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降低學習積極性。為了進一步解決此類問題,我國引進了分層教學模式,將學生按照學習水平,學習能力,學習進度進行分層,從而讓教師更好的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成績。因此本文主要介紹分層教學的含義,分析分層教學對于小學英語高年級教學的意義,從而給出分層教學在小學英語高年級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高年級;分層教學;具體策略
引言:英語是一門語言性的學科,對于語言能力較強的人,學習英語的進度會相對較快,同樣對于語言能力較差的學生,英語學習的進度就會慢很多。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剛接觸英語時間不長,語言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水平,這也就讓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難以兼顧。同時因為一些學生有出國旅游甚至旅居的經歷,英語對于他們而言相對親切,學習的壓力也會相對較小,而對于一些完全沒有接受過英語學習,幼兒園也沒有英語啟蒙課程的學生而言,英語學習對他們來說難如登天。因為種種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導致一個班級內英語學習能力會有很大的分化,讓教師難以把握折中點,既讓水平高的學生更進一步,又讓水平低的學生不至于落后。因此為了解決該問題,我國引入了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更好的提升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英語成績。
一、分層教學的含義
分層教學在教育中的應用是美國引導開始的,知道20世紀80年代才傳入我國并且加以應用。
分層教學的具體內涵是根據學生的智商水平或者學習成績進行分組,將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從而便于教師因材施教,更好的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問題進行解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
雖然分層教育的模式有多種,但是目前在我國教育方面主要應用的有以下兩種模式:
1.班內分層教學
班內分層教學是指把班級作為分層的最大單位,在班內進行組織分層,依據入學測驗的成績或者綜合學習能力進行判斷,并且進行分層。在教師講課的過程中,一般先進行基礎內容的講解,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一層學生,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基本可以進行自主學習[1]。隨后教師進入課程中難度內容的講解,這一部分是針對所有層次的學生,是對弱能力基礎學生的提高,也是對高能力學生基礎的鞏固。最后進行課程的拔高環節,在這一部分的授課中,弱能力的學生進行前面課程內容的復習和習題的鞏固,高能力的學生在這一部分進行能力的拔高。在作業布置方面也需要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布置,讓所有學生在習題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
2.分層走班模式
分層走班模式基本突破了原有的教學規程,雖然并不打破原有行政班級,但是學生在文化課學習的過程中要脫離行政班,到分層班級去。這種分層是以年級為最大單位進行分層,根據學生的年級排名來分析學生的各科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進行班級的確定。例如一個學生的數學科目年級第一,在進行數學課程學習的時候,學生就需要去到第一層級的數學班級進行學習。而同時他的英語成績年級倒數,那他在英語課程學習的時候,就需要到較低層次的英語班級進行學習。這種模式雖然沒有脫離基本行政班級,但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流動性,也讓教師的講解更加方便,課程設計也相對簡單。
二、分層教學在小學英語高年級教學中的意義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很難做到良好的課堂設計來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往往只能進行中等知識的講解再進行拔高。但是對于一些基礎知識還沒有鞏固的學生而言,學習中等知識就十分困難。但是教師如果在課堂中過多涉及基礎知識,又會讓拔高講解減少,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又無法進行拔高。尤其是對于小學英語這一門學科而言,學生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的能力差別是非常大的,這就更提高了教師的教學難度。而利用分層教學可以有效的將學生按照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分成不同的層次,到不同的班級進行學習。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高層次班級,教師就會針對拔高和提升進行講解,很好的滿足了高能力學生對于進一步提升的要求。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就在低層次的班級進行學習,教師可以主要針對基礎知識進行鞏固,增加中等知識進行拔高,來滿足基礎差的學生鞏固基礎的要求,從而讓教師更好進行因材施教,整體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同時也可以降低教師的備課難度和課堂設計難度,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而且分層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流動性,可以按照成績排名對學生進行多次分層。例如一名英語基礎很差的學生在基礎班學習后成績突飛猛進,名列前茅,那么就可以根據他的成績進行再次的分班,將他分入普通班或者拔高班。這樣可以更好的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分層教學進行小學英語高年級教學的具體策略
1.明確分層依據
分層教學實現的基本是要有明確的分層依據,在美國實行分層教育之前,會進行智商的檢測,再結合智商水平和學習成績進行分層。在我國,由于學生數量龐大,對所有學生進行智商檢測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更需要有明確的分層依據進行具體分層。雖然目前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但是能夠判定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仍然是學習成績。但是依據一次的學習成績進行判定具有較大的偶然性,因此可以結合多次的學習成績,根據學生成績的波動幅度進行判斷,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否穩定,學習能力大概在什么水平,隨后進行分層教學。
2.因材施教
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分層,讓相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共同學習,讓教師更好的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課程安排教學,因材施教提高學生整體水平。例如在小學五年級譯林版牛津英語課程《Storytime》一課中,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重點關注學生的基礎,進行單詞和語法的講解,讓學生基本能夠獨立閱讀課文。而針對能力強的學生,就需要重點加入拔高內容,讓學生自己用英語講述一個故事,進行簡單的描述或者翻譯,鞏固學生基礎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四、結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全新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沖擊,傳統模式的教學越來越不適應社會對于學生的要求。因此我國也在不斷進行著教學模式的革新,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分層教學可以更好的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層次進行因材施教,讓教師更好的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整體學生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薛花, 裴昱. 對小學英語高年級分層教學模式初探[J]. 生活教育, 2015, 000(011):P.100-101.
江蘇省張家港市暨陽實驗小學,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