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鳳 孫留萍 徐淑琳
摘 ?要:新媒體時代通過改變傳播媒介的方式,將權威媒體轉向自媒體,擊碎了傳統網絡意識形態傳播中將控制渠道作為唯一傳播手段的固定思維模式,在傳播環境快速變革的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思維呈現出“去中心化與媒體失焦”“標題化與自媒體傳播”“注意力缺失與碎片化思維”等特點,如何利用新媒體把握高校大學生網絡思維特點并對其傳播行為進行正向引導,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急需探討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大學生;網絡傳播行為;正向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2-0100-04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authoritative media has been turned to we media by changing the way of media. It has shattered the fixed thinking mode of traditional network ideology communication, which regards control channel as the only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rapid changes in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network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media out of focus", "heading and We Media communication", "attention deficit and fragmented thinking" and so on.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needs to be discussed urgently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how to use new media 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thinking and guide their communication behavior.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cation behavior; forward guidance
自2013年至2020年,在新媒體高效運營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新媒體傳播量迅速增長近10倍,導致網絡信息量出現極度過剩的現象。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高校大學生,是接觸新媒體最頻繁、應用體驗最深刻、受輻射最廣泛的群體[1]。據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在8.29億的網民中,20-29歲的網民占26.8%;據《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2020)》顯示,25歲以下的網民占2.77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48.1%[2],移動互聯網以碎片化、高覆蓋率、高時效性以及強黏度向高校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強勢襲來,這無疑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巨大機遇和新挑戰。本文旨在以了解高校大學生網絡思維特點為基底,分析新時代影響高校大學生網絡傳播行為的影響要素,探索正向引導高校大學生網絡傳播行為的有效對策。
一、新媒體運營下高校大學生網絡傳播行為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敏銳,較早地注意到互聯網的廣闊前景和豐富應用以及對中國、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社會的重要意義和巨大影響[3]。要強化對網絡空間的治理,積極建設網絡內容,加強正向網絡引導,創建新時代健康綠色的網絡文化。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也明確提出“十大育人”體系中“網絡育人”的重要意義[4],為高校大學生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指出了方向。
(一)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時代使命,對高校大學生網絡思維及傳播行為的引導提出了新方向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教育引導學生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網絡思維及傳播行為因受到文化思潮多元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弊端及資本主義價值觀等的影響,出現理想信念不清晰、政治信仰不堅定、價值取向不明確等問題。在《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十個論述》中提出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5],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二)多元價值觀交融和滲透的國際境遇,對高校大學生網絡思維的建構提出了新要求
思維的形成與建立包括認知-解釋、價值-信仰、目標-策略三個層面,把握主流思維最核心的是價值信仰得到認同。社會思潮的多樣性、高校大學生思想觀念多元化、海量的信息和富有個性的事件通過網絡呈現在高校大學生面前,同時文字符號、圖像、聲音等表達方式層出不窮,使得多元文化沖擊帶來道德認知困惑與價值沖突,主流網絡思維及行為迎來了巨大挑戰。
(三)青年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個性化、流變性、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對高校大學生網絡傳播行為提出了新挑戰
新媒體時代賦予青年大學生一呼百應的感召力,也帶來了新時代熱點爆發的機遇??v觀自媒體十年以來的發展,從飛信、QQ的便利溝通,到微博中各路博主的誕生,再到微信朋友圈的橫行關注和互動評論,以及多種社交工具上微視頻和搞笑花絮,個體公眾號的閱讀量在一夜之間超過百萬,隨時隨地便可引發不同程度的輿論風暴。與早期傳播環境主以央視為內核的固定媒體,輔以多種傳播方式極度單一的紙媒比較,現代傳播環境呈現三個特征:所有人都可以生產內容;活躍的群體熱衷于轉發和傳播,易受煽動;媒體力量由集中轉為分散,自媒體受控性極弱。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的大環境下,每個個體既是網絡思維的接收者,也是網絡思維的傳播者,互動性和雙向性并存,接收方式動態化、實時化,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對高校大學生網絡思維及傳播行為提出了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