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莉
【摘要】隨著教育的改革,小學階段的教學著重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出來。“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活經驗比較少,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灌輸”的方式展開教學,會使學生對書本上知識的理解不透徹。為使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得,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展開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本文是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主要內容,探析實踐教學具體實施策略。希望通過此文能給相關教育教學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實踐性
在以往的小學教育中,大部分教師都是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的實踐機會相對較少,教學難以與實際生活建立真正聯系。《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對學生來說非常有必要。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其價值思想、道德品質的樹立需要“外力”和學生自身共同作用,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就屬于“外力”的一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可見,實踐對于認識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講解書本上理論性的知識,僅限于課堂教學,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只作用在學生思想層面。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從而真正發揮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提升學生實際知識的運用能力。
一、突出實踐性教學與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
傳統小學教育中,部分學校并沒有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也基本只是教授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的實踐機會較少,難以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因此,教師首先要了解實踐教學與課程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基于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搭建可供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當中。基于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督促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將實際學情為著手點,開展有效、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比如,社會調查、實際實驗研究、實地考察等。通過實踐活動的展開,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興趣,同樣也能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
二、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在小學課堂中,合適的教學氛圍能夠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比較少,導致學生難以充分理解與消化知識,因此難免會出現學習效率較低的問題。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這一方式,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思考獲取知識,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情景教學當中,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為實踐活動提供保障。其次,在情景教學活動結束之后,教師應當結合本次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總結經驗,并對其加以改正和優化以及不斷創新,這樣才能使實踐課程更加適合學生的喜好、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以及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并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以“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實際生活場景,比如,學生在購買東西時看到有人插隊、有人在公共區域吸煙等。學生選擇情景之后,與同學自動結成小組進行合作,由學生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及解決方式,并以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然后,再由教師和其他組的學生對表演進行點評,說出自己的看法,從而使課本上的知識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到學生面前。通過這種活動,可以使學生在表演時融入自己的想法,同時,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可以使學生對課程上所學習的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將知識內化吸收,進而外化于行,產生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踐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理念
所謂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進入社會環境當中,參與實踐活動,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真實的環境中去,從而提升自身理解以及綜合能力的活動。
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更關注知行合一,考慮德育的實效性,對教師也有一個新的定位,即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的設計、組織、參與、引導者。傳統實踐教學大多是在學校當中開展,然而,實踐活動并不局限于課堂上。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開展社會實踐性活動教學,幫助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習的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帶給學生更加真實的活動體驗。比如,學生在學習“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設計需要調查的內容。之后,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可以去到小區、環保部門等地,通過實地考察訪問以及問卷調查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當學生回到教室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自己調查到的內容,并整理成環境保護的倡議書以及宣傳手冊。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參與到知識運用的實際過程中,獲得更為深刻的體驗,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也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
四、以德育目標為導向,組織參觀訪問實踐活動
“三科統編教材堅持德育為先、以德塑魂,突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全面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把好教材與課程的政治關、思想關和質量關,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打好中國底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構成體系當中,調查和采訪屬于其中重要的活動方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到校外特定的地點,實施走訪活動,讓學生在詢問的過程當中獲得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并將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相聯系。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同時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在無形當中滲透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做好安全保護工作,有序地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從而實現實踐教學的作用。
五、結論
中小學教師們一致認為:“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融入學生學習生活,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就要進一步拓展教育載體、豐富育人手段、創新方式方法。”總而言之,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仍處于探索階段,實踐活動的形式以及活動的內容都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來制定實踐計劃。基于此,教師應當具備創新的理念,了解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構建更為適合學生學習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參考文獻:
[1]吳小莉,彭靜.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貫穿少先隊活動的“三明治”策略——以五年級下冊《富起來到強起來》為例[J].新生代,2021(3):75-79.
[2]王曉峰.“法”潤童心 “規”律童行——淺談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啟蒙法治意識的教學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1(4):28-31.
[3]滕傳國.基于核心素養視角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6):47-48.
[4]劉國新,代鵬,隋瑩瑩.合作教學模式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家教世界,2013(20):201-202.
責任編輯? 彭晉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