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晶晶
【摘要】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相輔相成。在高中歷史的課堂上,要確立全面發展的理念,抓住合適的時機適時滲入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認同和國際視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歷史觀,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努力。
【關鍵詞】歷史課堂; 科學素養;科學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國家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點上,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勝利在即,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前景明朗。千秋大業,人才為本。2020年修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以“立德樹人為歷史課程的根本任務”,“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近代自然科學誕生以來,在學科界定上,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特征差異明顯,教育中主要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自身的學科素養如時空、史料、史觀等,常常被固化地認為與科學知識、科學素養相距甚遠,尤其在學習中國古代史部分,似乎與誕生自近代的自然科學關系更不大。實際上,科學的理論、成果都有其歷史淵源,科學本身亦會成為歷史。中國古代科技中蘊含的科學精神力量更能夠引導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經濟社會中,新一代具備科學素養更能適應發展的新變化,甚至能創新科技進步新成果。
科學素養內涵豐富,且隨著科研發展而變化,目前其主要內容主要參考美國米勒體系,把科學核心素養定義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是對科學的深入、細致的理解[1]。一直以來我們比較注重“器物”的教育,側重科學與技術本身,對科學素養的理解也不夠廣博。實際上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在面對各種科學觀時,知道自己該怎樣做基本的選擇。而且,忽視人文學科教育,只是培養了具有專門知識或某種職業技能的人,不能造就健全人格和全面發展的人,更加難以獲得較大的科學成就。卓越的科學家往往都有很高的人文素養。愛因斯坦說過“通過專業的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理解并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同學們熟悉的王選在“我一生中的八個重要抉擇”中就展現了科技工作者精彩的語言魅力和為民族、為國家、為人類奉獻的情懷。真正的人文主義也不排斥科學,能理解科學的價值。在人文主義弘揚的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狄德羅把“百科全書編纂者”召集在一起,以科學為武器向宗教觀念和封建思想宣戰,推動了思想解放和科學知識的普及,提高了國民素質,為18世紀法國的工業起步奠基。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可以借助科技史相關內容,在古代科學成就特別是科學精神方面培養科學素養。
一、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說“史學的對象是史料, 不是文詞, 不是倫理, 不是神學,并且不是社會學。”[2]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實事求是是其最基本的學科精神,它的主要研究資料就是史料。從希羅多德,到司馬遷,到近代梁啟超,再到現代譚其驤等等,古今中外歷史上很多歷史學家歷經辛苦,在對于史料的質疑、考證、去偽存真等方面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留下的浩瀚的史學巨著有時候往往是“歷經幾代甚至是更多世代學者群體的辛勤勞動和汗水心血。”所以我們要懷著敬畏崇敬之心,認真研讀。如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中說到,“考古學家在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可能是夏文化遺存。”[3]教師要與學生解釋,為什么是“可能”?這是因為二里頭雖然有宮殿的遺址,但是沒有出土文字證明,而殷墟就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這正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素養的好時機。我們的學生是看著穿越和玄幻題材的文藝作品成長的,有時候難免有一些異想天開、天馬行空,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特別需要通過各個史料實證來培育。
二、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認同和國際視野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新增了“遼夏金元的統治”,意在明確少數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歷史貢獻。宋元文化科技是古代文化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在當時的世界上仍處于領先地位,科技成就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宋元時期少數民族的建筑成就典型卓越,如山西應縣木塔、金時期的盧溝橋和元大都等。可引導學生關注在新時代少數民族地區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申請,通過蒙古族長調民歌、藏戲等少數民族特色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知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質,體會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性,能富于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并主動傳播傳統文化。
在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腳步,列強以搶盜騙等手段致中國文物大量流失海外,教師要引導學關注重大國寶的海外情況、現代追尋文物回歸的主要事件,培養學生家國意識和正確的國家視野。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的隋唐科技部分就呈現了一則史料,介紹了世界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并介紹了她的發現和現存狀況。在此,對于無數國家寶藏的正確態度以及如何評價斯坦因等此類人物就是個恰當的教育機會,也更能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歷史觀
鄉土歷史資源是直接架構歷史與現實的橋梁,能夠加強學習歷史的親近熟悉感和實踐性,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拓展歷史教學的寬度,豐富教學內涵;更利于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要挖掘地方人物資源,以此來保存歷史文化遺產并傳承精神文化價值,可以用名人故事來展現他們的精神;要將歷史名人精神與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精神、愛國精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相結合,在有限的課堂上以追尋名人成長軌跡、探究名人核心思想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
明清科技部分,筆者當地明代徐霞客的歷史人物故事非常典型。徐霞客真正樸實真誠地踐行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理想,他出行的目的不僅僅是登臨覽勝,其觀察記述的滿是科學和智慧。“天下奇人”“天下奇書”, 徐霞客的價值也越來越被普遍承認。2011年開始,每年的5月19日,即《徐霞客游記》的開篇之日,被定為中國旅游日;另外,紀念其誕辰的活動兼霞客研究熱持續高漲,在鄉土歷史課堂上,很多學校要講其人和其書。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游記作家,1586年生于江陰馬鎮南旸岐人,22歲時在母親和新婚妻子的支持下開始出行,直至1641年去世,34年中幾乎年年出游。他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的名山大川,后人評價說漢代張騫通西域、唐代玄奘西行都是奉皇命,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而徐霞客是自費出行,餐風咽露、跋涉山川,“不憚虎狼”,忍受窮困饑寒,和孤寂相伴,被稱為“千古奇人”。尤其是晚年歷時四年的西南之旅,在路遇強盜、身體受傷、好友病死、伙伴卷走行李和旅費的情況下,徐霞客依然帶病堅持他的出行,特別是對西南地區喀斯特巖溶地貌的度量、探索,憑借豐富經驗,他依靠目測步量對巖溶洞探究并做了詳盡敘述,早于西方學者一百多年。徐霞客還特別注意文字記述,在30多年的野外生活中,不論客觀條件如何艱苦,他總要記述當日經歷,至今6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涉及自然、史學、社會、旅游等多個領域,具有極高的價值,被稱為“天下奇書”。
徐霞客故事中,他的母親王氏有重要的影響力。徐霞客非常孝順,古人“父母在不遠游”,她卻鼓勵兒子遠游,是因為明白兒子的理想志趣,她還制作了一頂遠游冠給兒子,助他遠行。“奇書”《徐霞客游記》自1776年刊行以來,“依據的都是一個祖本:李介立本。徐霞客的這個不姓徐的兒子, 是尋訪、收集、整理《游記》稿本, 使之得以流傳下來的關鍵人物”[4],李介立與徐家的故事、游記的整理和傳承也是有趣味和重要的歷史故事。
鄉土歷史文化是學生成長的環境,通過學習了解可以加深對家鄉的熱愛。教師不僅要依靠課堂,更要依托學生的親身實踐、調查、比較、匯報等,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同,將來為家鄉、為祖國服務,逐漸建構家國情懷。鄉土歷史課程資源中的優良家風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應該說,最好的傳承是文化傳承,可以化作民族文化的基因綿延不息。
我國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科教興國是戰略之一,必定需要與之相應的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的理論和國民基礎。在歷史的課堂上,我們要確立全面發展的理念,抓住合適的時機采取有效措施,適時滲入科學素養,培養全面發展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堅.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整合[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S1):61-65.
[2]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中外歷史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周寧霞.徐霞客家庭悲劇索隱(增補稿) —解析一個累世謎團[J].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