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會
【摘要】小學科學是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基礎學科,是學生走進科學世界,了解科學世界,探究科學世界的第一步。科學的教學主要以實驗的形式展開,這就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學生;培養策略;觀察能力
我國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學生對小學科學活動的探索[1]。科學實驗是科學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形式。而觀察在整個實驗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耐心觀察,善于觀察,才能從現象中得出結論,進而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愿意去觀察和探索。但是對于相當大一部分學生來說,提到科學,就會想到科學家,在他們的思維里,科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不是普通人可以探索研究的,因此都會有恐懼和畏難心理,這給科學的學習增加了困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加強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比如,磁鐵為什么可以吸引回形針?我們為什么可以通過聲音來判斷掉落的物體?指南針為什么可以指示南北?蠶寶寶為什么會變成蠶蛾?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水為什么往低處流?通過這些生活中會遇到的現象來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拉近學生與科學的距離。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解釋這些現象告訴學生,通過觀察可以了解很多科學現象,激發學生主動觀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
知識有可能會遺忘,但是養成的品質卻是終身受用的。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如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良好的觀察心理品質等。
(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第一,明確觀察的目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有的放矢自然會事半功倍。教師需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進行有目的的觀察,比如,三年級下冊的新教材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是以蠶為例進行的觀察活動,觀察蠶是為了了解蠶,了解蠶如何孵化,了解蠶的生長變化,了解蠶的一生。要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觀察。只有明確觀察的目的,才能更好地進行觀察,這也是良好觀察習慣的開端。
第二,進行全面的觀察。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將孤立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全面的觀察,從而形成新的認知和感受。比如,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觀察與比較》一課中,有一個任務就是挑選仿真水果。學生可能只會運用視覺和觸覺來判斷挑選,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聽、觸、味、嗅、覺等進行全面的觀察挑選,這樣獲得的信息會更加準確,而且速度也更快。
第三,進行反復和長期的觀察。科學講究準確性。所有的實驗,都要求至少重復三次,這樣做就是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減少誤差。比如,三年級下冊的新教材第一單元第四課《物體在斜面上的運動》,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時,一定要強調讓學生每一種物體的運動都進行至少三次,三次結果相同才能得出結論。另外,有些觀察活動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就需要進行長期觀察。比如,觀察蠶的活動,比如種植鳳仙花的活動,這些都需要進行長期的觀察。
第四,養成寫觀察日記并整理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活動的同時,要讓學生養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如此有利于后期的整理,從現象中揭示本質。比如,三年級上冊新教材第三單元的天氣單元,教師在第一課就應該教會學生制作天氣日歷,并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對天氣的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等單元結束,再整理天氣日歷,揭示天氣變化的特點和規律。
(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心理品質
第一,細心。小學科學的觀察活動很多,有對現象的觀察,有對動植物的觀察,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心仔細,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和細小的變化。只有細心才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比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教學中,觀察水的加熱時,大部分同學都能觀察到隨著溫度的上升,水中有氣泡產生,但有些細心的同學不僅能觀察到有氣泡產生,還觀察氣泡由小變大,從杯底慢慢上升到水面,在水面破裂,并且在水面的上方有熱氣產生。
第二,耐心。小學科學教學中,很多實驗并不是瞬間就可以出現反應,而且部分實驗的反應幅度比較小,所以在引導學生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對學生觀察耐心的培養。比如,面包發霉的試驗,并不是一天就能看到現象的,這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只有一定的環境才能讓霉菌生長。再如,讓小車動起來,只有墊圈加到一定的數量,才會形成足夠的拉力,小車才能動起來,因此,也需要學生有足夠的耐心,一個一個添加墊圈。自古以來,科學實驗都是通過千錘百煉才得出結論的,比如愛迪生通過上千次實驗才找到最適合電燈的鎢絲,如果沒有耐心,愛迪生早就放棄了,也就沒有今天的電燈了。
第三,多思。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觀察不思考,即使新奇的事物放在眼前,也會錯過捕捉的機會。只有處處留心,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獲得新的發現。比如,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落到地上,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敏銳地發現在蒸汽的作用下水壺蓋會運動,進而發明了蒸汽機。比如,二年級下冊磁鐵單元第三課《磁鐵的兩極》,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把磁鐵摔斷了,他拿起兩塊斷了的磁鐵,發現可以吸引,就問:斷了的磁鐵是不是也有兩極?這個小朋友如果不愛思考,就不會發現這個問題了。
三、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
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的培養和發展。因此,教會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也至關重要。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往往有以下幾種觀察方法值得嘗試:
第一,直接觀察法。直接觀察法是指不借助儀器,通過看、聽、摸、聞、嘗的方式進行觀察。直接觀察法往往可以給學生一種直觀的體驗和感受,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直接觀察法是更加直觀的教學。科學教學中,看、聽、摸的觀察方法很常用,比如對水的觀察,磁鐵的觀察,動植物的觀察,對身體的觀察等,而聞和嘗這兩種方法因為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往往不建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使用。比如,有些化學物品具有腐蝕性,有些可食用的材料已經過期等等。
第二,間接觀察法。運用一定的工具進行觀察的方法,像望遠鏡、顯微鏡和放大鏡這些用于觀察的儀器,能讓我們看到原來看不到的東西。在間接觀察前,要先跟學生介紹觀察儀器,還要講解儀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比如觀察蝸牛,觀察蠶寶寶,觀察蚯蚓等,就需要用到放大鏡;觀察葉表面的氣孔,就要借助于顯微鏡。間接觀察可以延伸人類的感覺器官,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觀察方法。
第三,比較觀察法。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運用比較觀察容易發現事物之間的異同點。比如,三年級上冊新教材第二單元第三課《壓縮空氣》中,用注射器進行空氣和水的壓縮實驗中,通過比較觀察,很容易就得出空氣可以被壓縮,而水不能被壓縮的結論;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觀察和比較》中,任務一的找不同,就是通過比較觀察找出兩幅圖的不同點;研究哺乳動物時,指導學生觀察貓狗豬牛等的特征,就很容易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特征是在繁殖和喂養方面。
第四,解剖觀察法。解剖觀察是把被觀察的對象的各個組成部分分解開,仔細地進行觀察。通過解剖觀察的方法,可以加深對事物的了解。比如,老版三年級教材中的研究水生植物水葫蘆,水葫蘆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就要求學生對水葫蘆進行解剖觀察。解剖觀察后,學生會發現水葫蘆的葉柄非常大,而且里面是空的,充滿了空氣,這就是水葫蘆能浮在水面的原因。再如,對油菜花的解剖,只有通過解剖觀察法,才能深入了解花的結構。因此,解剖觀察法在科學實驗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
觀察的方法還有很多種,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觀察目的選擇合適的觀察方法。在實際觀察活動中,往往都是幾種觀察方法的綜合運用,而不是孤立地運用一種觀察方法。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它們的觀察興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和心理品質,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最終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徐東.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教學探討[J].科學咨詢,2020(28):266.
[2]張曉麗. 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9(29):69-70.
[3]劉俊波. 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思考[J]. 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7(10):28.
[4]夏炎. 智慧觀察,提升素養——小學科學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 學苑教育,2017(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