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教師不僅是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英語老師要改變原有的授課模式,通過改變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艱澀難懂的英語知識,拓寬學生思維。新課程改革一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英語老師要在教學中創新提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實現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問題驅動;優化課堂;循序漸進
【作者簡介】馬云嬌,甘肅臨夏回民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中英語課堂中‘六何提問模式的實踐運用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397)的研究成果。
英語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解決英語問題時體現出來的綜合能力。高中英語作為中學的主科,相對深奧枯燥,在新課改的核心素養背景下更是面臨艱巨的任務。英語老師更是毫無疑問地站在教學改革的最前端。英語核心素養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教師在課堂授課前首先要自己吃透教材,反復研磨教材,授課時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放在首位。教師如何提問,事關一堂課的教學效果。
一、創新課堂提問模式
1.課堂提問及其重要性。(1)課堂提問。有學者認為課堂提問的“問”既包括老師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思考后回答,也包括學生將疑惑反饋給老師,向老師發問。但是傳統教學都是老師問學生,如果有學生課堂對自己不懂的提問,老師要么怕打亂自己的授課節奏充耳不聞,要么怕影響授課進程說下課解決。新課改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會“問”,進而啟發學生“反問”,這種互動過程最能鍛煉學生探究性思維、創新性思維。
①以教學對象看:提問是施教者和接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話。
②以教學效果看:提問是老師有目的地發問,并通過適當暗示或提醒,讓學生掌握知識。
③以教學目標看:老師備課時基于教材內容、基于學情設計教學思路、教學環節為了引發學生思考而設計的問題,要在課堂上拋出,借以激發學生興趣,鍛煉學生思維,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完成。
這三種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無論是單向提問還是雙向提問,都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并掌握方法,以實現教學目標。
(2)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學生也許是解決英語難題的好手,但不一定能提出好的問題,所以培養學生會提問題的能力迫在眉睫。傳統的“師問生答”的提問模式,老師掌控著整個局面,也許個別同學也有想提問的意愿,但都因不好意思打亂老師的講課節奏,或者怕自己問的問題太簡單被別人嘲笑而選擇沉默,這種提問模式極大地阻礙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提問這個課堂環節是教室學習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是因為提問能有效地激起學生思考,二是因為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發表見解,多角度研討一些一題多解或沒有唯一答案的題,充分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對于老師來說,提問可以形成一種互動,不至于讓課堂太沉悶,問題設置的巧妙還能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在回答時也能讓自己緊跟老師思路,不會犯困??傮w來講,提問能夠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讓課堂效果更好。
有專家通過調研總結發現,許多英語課堂的提問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提問太多,效率很低;提問太難,缺少梯度;提問太大,無從回答;提問太淺,沒有意義。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也為了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更好的授課效果,我查閱了大量資料,充分借鑒專家調研報告,加上自己教學中的摸索結果,我嘗試了一種全新的“六何”提問模式,即:是何,如何,從何,與何,有何,若何。
2.創新課堂提問新模式:六何提問。課堂提問模式雖然分類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讓教學效果達到最好,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資深教師在提問模式上能靈活運用多種模式并根據具體現場切換自如,不會將它們割裂開來單純只運用其中之一,而是追求提問的多樣化。
資深教師都很重視學生的提問能力、思維方式的培養,重視用引導代替講授。我在本文中所講到的六何提問模式,是經過資深教師實踐驗證的,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思維方式的創新都能起到良好作用,確實能優化課堂問題。
二、六何模式的理論基礎
1.最近發展區理論。老師講授知識也應該與學生的現有水平相接近,接近學生潛在發展區域的教學才有效。教學如果超過最近發展區域,那么講授內容對學生而言是無效的,學習起來非常困難。同時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授課過程中設計分層次的問題,兼顧到大家。我摸索出來的這種六何模式,要求老師在進行課堂提問前,先了解學生的基礎實力,了解學生的能力,再決定設計什么樣的問題。這套提問方式前提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最貼合他們的問題,避免太難或者太容易等這些無效問題的提出。
2.元認知理論。這套提問模式,強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感悟體驗反思,建構新的知識網絡。六何提問通過一連串的發問,引起反思行為,促使個體開始調動主觀能動性,監控和管理自身學習,反思自己在學習中真正學到什么,是如何學到的,為什么要學習這個等等。
三、六何模式的建構原則
1.教師為主導。新課改強調老師教學要改變過去學生機械接受、被動參與的局面,要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獨立思考,做知識的主動吸納者。這就要求新型課堂上老師要設計適時提問的環節,并給學生留足夠的時間用來思考,展示思考成果,這樣的課堂才是優質的、高效的,才能避免課堂成為老師“個人獨演”的場地。
“六何”提問模式,就是老師通過這六種提問方式設置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啟發自己的思維。這個過程中老師只是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老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真正的主體是學生。
2.學生為主體。課堂上學生要想掌握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緊跟老師思路,投入到課堂互動中,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如果課堂是枯燥的、緊張的、沉悶的,會極大地阻礙學生參與課堂的行為,所以,輕松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對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學生提問,老師不應簡單粗魯地打斷或者用“下課再談”敷衍,而要觀察學生微表情、神態,來揣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給學生大膽質疑的機會和氛圍,也可班級討論來解決學生質疑的問題。
3.問題為主線。問題非常重要,往小處說它是推動老師課堂教學能夠有效順利進行的強有力措施,往大了說它是推動科學和知識能夠不斷進步的源驅動力。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意識到英語這一門學科里面會生發出許多有趣的問題,學生才會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出思維火花。學生這種想提問題的意識越強烈,其內在的大腦思維才會越活躍,他們的想法才更具有創造性。
課堂提問的“六何”模式從“如何”出發,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何”,往原因處探究;再順勢提問學生關聯性的“與何”“如何”問題,找到新知識、舊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最后延伸至“變何”的問題,讓學生不僅掌握了這點知識,更是舉一反三,掌握了這種類型的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本質的理解;最后通過“由何”的提問,讓學生總結反思本節課的收獲和困惑,包括變式問題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的原認知水平。
四、六何提問模式的實施
1.“是何”啟示學生要追源?!笆呛巍彼O置的問題是針對“是什么”,標題里出現的追源是指追求根源,英語課堂上要盯緊一個問題或者一道題的根源,養成凡事要追根溯源的好品質?;卮稹笆呛巍钡膯栴}答案的時候要學會追溯,追的就是學生知識的起點,起的作用是導航的作用。語法類的知識,要學會嘗試著去聯系這個知識點的基礎是什么,只有先弄清楚知識的源頭,學生才能在別人的追問下不迷失方向。
2.“從何”啟示學生要追因。英語是一門發散性思維比較強的學科,通過有效地提問能刺激學生主動思考,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老師設置“為何”的問題,學生在回答時能學會自己問問題是發散思維形成的關鍵所在,也是激發后續興趣的核心所在?!盀楹巍眴栴}的設置,可以更深層次地促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價值,促進學生發生有意義的學習行為。
3.“如何”啟示學生要追效。學習英語這一門學科必做的事就是理解,學生通過日常的學習積累掌握學以致用的本領,所學超過知識本身,不僅注重結果的得到,更在乎過程的積累。“如何”問題的設置就是體現知識還有更重要的應用價值,讓學生知道學會這個知識以后可以做什么。要實現這一點,學生要嘗試著把所學過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實際問題或情境中去,這就把知識學活了,發揮了知識的實際效用。
4.“若何”啟示學生要問變?!叭艉巍眴栴}的設置,是變換了問題的結論、條件、解答過程,并將這些問題形成問題鏈。舉例子來說:“還有哪些方法?”“除了……之外,我還能想到……”“如果改變其中的條件或者結果,我該怎么問這個問題呢?”“如果問題不是這樣,它還可以成為什么樣的問題?”
5.“有何”啟示學生要追悟。“有何”問題的設置,變換了提問的對象和主體,讓學生反思自己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結果,將這些反思形成問題鏈。舉例子來說:剛學過一節知識要點,學生學會自我提問,通過反思再次提升自己:“這節內容我真的理解了嗎?”“我是怎么領悟這個知識的?”“我有什么新的啟發嗎?”“我這節課收獲了多少東西?”
6.“與何”啟示學生要找聯。“與何”問題的設置主要讓學生思考問題間的聯系,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記憶單詞的時候尋找單詞間的聯系,學會記根式;語法學會記句型,根據語境能生發無數的變式。老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有意用“與何”培養學生關聯單詞、關聯句型的思維,能輔助學生記憶。
五、結語
在這種提問問題模式的運行下,教學過程由傳統的老師自問自答、老師呈問、老師促問開始向學生好問、學生愿問、學生善問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學生追悟、追源、追變、追效、追因。六何提問模式首先從策略上就給提問者提供了一個方向,不同的知識可以設置不同的六何提問鏈。語法性問題常用“是何”鏈,小結反思常用“有何”鏈,疑難問題常用“為何”鏈……不過“六何”并不是面面俱到的,無論用哪種何的提問模式,都得圍繞著“由何”而展開。采用六何模式來進行課堂提問,能激發出問題的靈活性、啟發性、反思性、梯度性,能更有效提高解決問題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偉.提問與對話——有效教學的入口與路徑[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2]徐美娜.“最近發展區”理論及對教育的影響與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4-16,23.
[3]畢宏州,楊紅霞.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J].學周刊,2016(7):151.
[4]呂華雄.優化設計課堂提問,提高學生思維品質[J].中國科技信息,2005(10):352.
[5]金傳寶.教師如何提高發問技巧[J].外國教育研究,1998(2):5.
[6]張守群,李彥軍.多元化教學模式[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