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科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和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在注重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加大了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及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教學手段和創新形式,使學生逐步形成和強化數學思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14
數學是小學階段學校教育的基礎和關鍵,其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所以在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更加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以實現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發展現狀
數學的教學無論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學生個人生活和成長發展的角度來看,都十分重要。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更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使其養成正確高效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和轉變是新課改過程中學校和教師重點關注的部分。但是從目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狀況來看,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和不足。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小學數學的整體教學質量無法得到迅速提升。從教師的角度來說,由于其教學理念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和變化,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被動式課堂教學模式,以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這種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思考的方式顯然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強化,更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同時,由于教師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課堂教學中忽略了課堂氛圍的創設和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使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由于這些問題的綜合影響,小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學習主動性不高、課堂沉悶等諸多問題。教師和學生存在這些問題,導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無法得到提升,也影響了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強化,以及其在數學方面的全面發展。在這樣的教學現狀之下,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開展教學改革成為教師日常教學需重點探究的問題。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數學思維的策略
(一)借助故事情境導入實現數學思維萌芽
面對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教育教學的整體環境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而言,與傳統課堂強調學生數學運算能力以及題目解答能力有區別,當前的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和強化。學生在具備數學思維的情況下,才會在生活中自覺主動地建立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而數學應用能力的增強有利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所以需要強調學生要切實、全面性地發展。教師在實際開展數學思維培養的課堂教學之前,需要意識到小學生群體本身在年齡、思維、心理和能力等方面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與教師想要達到的教學效果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也有其自身的不足。這些因素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及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多加關注。所以結合小學生目前普遍存在的數學學習興趣不高,數學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等問題,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同時利用好課前導入環節,結合小學生的學習偏好與特點選擇能激發他們好奇心,提高其興趣的教學活動和形式,在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和實現小學生數學思維的萌芽。
適合小學生的課堂導入活動除了游戲之外,還有趣味故事。教師在數學課堂上的導入過程,往往需要涉及部分理論知識,還要引導小學生主動思考。相比之下,以故事內容導入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結合知識的實際應用,樹立起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踐和應用意識,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導入形式來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的萌芽。
教師首先需要確定本節課所講內容的重點、難點及核心的知識點,以這一部分為基礎設計導入環節所用的故事背景。能夠讓小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難度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其思維中留下印象,使其在之后課堂正式教學過程中涉及這部分內容時更加專注。同時也能夠借助故事講解和導入的過程降低知識點的理解難度,提高小學生對重難點部分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在確定故事的核心知識后,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或其感興趣的動畫人物情節等進行故事創編,整體以知識的應用為框架設計故事內容,起到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的作用。在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注意整個故事的發展過程,在其中滲透數學思維的相關概念,并在課堂上的實際講解過程中,以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對故事內容的思考。在小學生跟隨故事的發展思考時,有助于其形成相應的思維模式,進而實現數學思維的初步形成和萌芽。所以在課前導入的過程中借助趣味故事進行講解,是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其數學思維萌芽的有效教學方式。
(二)開展自主互動教學引導數學思維形成
小學階段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主要指的是逆向、轉化、假設以及聯想等幾種主要的思維方式,對應數學學科中的不同部分。對小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已初步了解或能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但卻無法將其與數學知識相結合,進而利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解決數學中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引導學生建立對數學思維系統、深入的理解和認知,建立起思維方法與數學知識之間的橋梁,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這些思維方式解答數學問題,促使其數學思維的完全形成。
學生數學思維形成的關鍵在于其自主學習和思考,尤其是面對數學題目時,學生自主思考的過程不僅是其理解和掌握數學思維的過程,也是應用數學思維的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的時間,不能用自己的講解和分析來代替小學生的自主思考過程。所以自主探究的課堂模式或活動形式,是小學數學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師結合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過程來確定課堂主題,并圍繞主題和核心知識點的學習過程和要求來設計學習任務,學生按照任務的引導完成對知識內容的自主學習和思考。在課堂總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加入對數學思維概念的概括,引導學生完成對數學思維與自己之前思考過程的對應,幫助其意識到思維方式與數學知識內容以及學習方式的聯系,進而實現其數學思維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