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倩晶
【摘要】2009年,鶴山市沙坪街道第二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組織參加了廣東省中小學“書香校園”評選活動。我校創建書香校園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豐富硬件設備,搭建書香平臺;第二步,營造讀書氛圍,提升書香效果;第三步,閱讀滲透課堂,升華書香精神。讓學生與書為友,與經典為友,在書香的熏陶下涵養品性,砥礪心志,育成美德少年。
【關鍵詞】書香校園;閱讀指導;閱讀習慣;生本教育;品德教養
書香能傳播淵博知識,書香能熏陶人文情懷。我校的讀書理念是:激發師生的閱讀興趣,始終保持閱讀習慣;教師生享受品味閱讀,提升師生閱讀能力。
一、豐富硬件設備,搭建書香平臺
我校是一所擁有三十多年辦學經驗的省一級學校,校園環境優美,是讀書育人的理想場所。我校的圖書館占地約150平方米,有兩個寬敞的學生圖書室和一個教師閱覽室,圖書館的藏書有47140冊,電子讀物15000冊,每年圖書館的藏書都會根據需求進行更新添置。圖書館資源豐富海量,能讓學生在書海中遨游,領略閱讀之美。此外,我校利用每棟教學樓走道等閑余地方和班級角落設置圖書角,在書柜旁邊設有板報,上面貼滿了學生的閱讀心得,讓學生在選擇閱讀書籍的時候對書籍有更多的了解;書柜上方的“閱讀好方法”,幫助學生們解決閱讀的難題,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為學校營造了一種人人愛讀書的濃郁氛圍。
強基礎、搭平臺,才能有效建設書香校園這個“高樓”。書香校園的基礎,就是校園內供學生們閱讀的各類基礎設施和氛圍環境。學生在完善的設施條件下接受書香教育,更能積極發揮書香教育的功效。
二、營造讀書氛圍,提升書香效果
我校通過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打造校園的書香文化,營造“越讀悅讀”的氛圍,提升書香育人的效果。
(一)引領教師讀書,讓心靈得到提升
教師是書香校園建設中的重要角色,教師既是閱讀的領航者,也是閱讀的推廣者。教師擁有淵博的學識和良好的素養,這都是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無形教育。我校訂購了各類的教學專業書籍、優秀雜志、報刊等,組織教師進行讀書沙龍,使教師閱讀的覆蓋面更廣泛。教師從書中不僅學到了具體的“術”,更重要的是學到“道”,得到了心靈的提升、精神的充盈,感受到美好師德境界。
(二)引領家長讀書,促進親子共讀
我校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向家長宣傳教育,讓家長了解閱讀的積極意義,在家中帶頭看書讀報,為學生樹立愛閱讀的榜樣,為學生辦理圖書館借讀證,帶學生逛書店、購置必需的書籍等,創造必要的閱讀條件。我校還特意制作了一個閱讀表格,倡導“親子閱讀”,由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閱讀任務,并在家長會、微信群上展示推廣。此外,學校設立“書香家庭”的競選活動,激發學生與家長共同品味書香,享受閱讀。
(三)引領學生讀書,令德育滲潤無聲
古今的國學經典故事,有生動活潑的事例、活靈活現的人物情節、寓意深刻的人文情懷。小學低年級開展“講演八德故事”的比賽;小學中高年級進行國學經典美文的朗誦比賽,通過“誦、唱、讀、演”這樣多樣化的閱讀推廣方式,讓國學在學生中得到傳承,繼承和發揚中華的傳統文化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
“好書漂流”和“跳蚤書市”是每學期全校的閱讀盛宴。“好書漂流”活動首先在班級里舉行書籍的漂流互換,然后推廣到班與班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進行流動閱讀;“跳蚤書市”則是讓學生把家里閑置的書籍進行“以書易書”。活動充分利用了書籍的資源共享作用,讓學生們不僅在書籍的流動中傳遞了知識和文明,還在分享中培養誠信與友誼,感受讀書的樂趣,從中懂得感恩,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書香的熏陶下涵養品性,提升書香教育的功效。
三、閱讀滲透課堂,升華書香精神
課堂是書香育人的主要舞臺。讓閱讀滲透課堂,革新課堂教學模式,整合課堂架構,拓展延伸閱讀教學,深化德育教學,升華書香精神。發揮語文學科在書香校園建設中的帶頭作用,踐行郭思樂教授的新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努力構建具有本校書香特色的“海量閱讀”教學模式。
(一)課堂閱讀常規化
讓閱讀走進課堂,成為常規的教學模式,保障學生每周的閱讀的時間。小學低年級的閱讀課針對學生識字量小、閱讀能力較弱這一現狀,學校制定了兩項解決的措施:第一是“聽我讀”。語文教師在每天的閱讀課中讀書給學生們聽;第二是“看圖讀”。引導學生閱讀圖文并茂的書,主要以一些優秀的繪本為主。利用每周一節閱讀課和一節活動課進行經典誦讀,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陶冶學生們的品行修養;小學中年級的閱讀課是師生共讀:師生同讀一本書,讀前明確讀書要求,讀后共同探究研討。學生重點學習讀書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小學高年級的閱讀課則是師生主題閱讀:提倡學生根據年級安排的閱讀主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自主閱讀,讀后開展閱讀分享會,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
(二)閱讀的拓展延伸
以讀引讀,讀說結合,讀寫相輔,是語文生本教學的重要策略。簡化課堂教學流程,整合課堂教學架構,力求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的課文后,把課余時間都廣泛地用于閱讀課外書上。這種以讀引讀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語言與知識的積累,并在博覽群書中提高閱讀和感悟能力。在海量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拓展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關注時事,關注國情,關注人文傳統,在書香的熏陶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豐富多彩的課前展示
課前三分鐘小組展示可以是朗誦、分享故事、演小品、故事短劇等等的形式。學生尋找資料的過程就是進行海量閱讀的過程,在閱讀中分析篩選信息的能力得到鍛煉;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訓練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展示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與自主能力。“生活即教育”,在生活細節中滲透才是教育潤物無聲的魅力之處。
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海量閱讀,并使學生閱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實校園書香文化的內涵和底蘊,升華書香育人的精神,讓德育滲透校園。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呂芳紅.建設書香校園[J].中國教師,2010(16):38-39.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