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生
【摘要】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課程之一。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建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識,而且還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針對于當前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內容就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通過教師科學合理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明白怎樣“做人”,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進而為后續的學習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主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從《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入手,探究提高小學中高段《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希望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中高段;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教學實施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小學基礎教育內容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教學意義并不是單純地傳授給學生教材內容,而是希望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通過教師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逐步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合理的思想觀念,提升學習成績的同時,培養學生在生活中以及學習中的良好習慣。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不僅要注重課本教材的內容呈現,更應該關注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程度,讓每一個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找到學習樂趣,進而不斷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成效。
一、小學中高段《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部分小學中高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仍然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首先,不少教師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不僅將教學重心都放到了主要科目上,而且過于重視學生的分數成績,甚至有一部分教師存有“學生僅僅學習基礎課程和基礎知識就夠了”的心理,把其它的課程視為不重要的輔助內容,這無疑對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有很大的認識誤區。
除此之外,則表現在部分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授課中,僅僅圍繞著教材內容進行單一“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不但沒有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知識點的深入挖掘與拓展延申,進一步開拓學生思維,而且也沒有將學生設置為整個課堂的主人,整個課堂處于一種少有或者沒有交流互動的授課方式。久而久之,這種教學模式必然會使學生出現精力不集中的現象,讓學生感到乏味無趣。同時,也影響《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小學中高段《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的具體路徑
(一)優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教師需要面向班級內的全體學生,并且還需要充分分析和考量每一個學生的實際特點以及差異性,要保證學生能夠實現自身個性化的長遠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從傳統教學模式的“枷鎖”中掙脫出來,要做到積極主動地適應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在教學中不斷優化自身教學模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斷調動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此來引發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在課程內容的準備階段,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首先需要深入剖析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性。以學生身邊發生的實際情景進行課程導入,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與應用。如,教師在讓學生去為父母分擔家務的課題設計中,結合“讓父母省心的孩子”這一課程內容,則需要先與家長建立聯系。教師依照每個學生在家中的真實情況去為他們構建不同的教學情景,其中包括“自己整理房間”“吃飯不挑食”“回家能主動去完成作業”“主動幫助家里分擔家務”等主題。這些雙向情景的導入都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父母的辛勞,讓學生在感悟生活的同時,激發其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二)增添互動元素,促使學生深入體驗
每一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都有自己特有的經歷與認知,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對待客觀事實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需要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為其創設出更多能夠實現互動交流的平臺,促使他們在同一問題的處理和解決中,能夠以多個角度為切入點,在同一空間內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例如,教師在《少讓父母為我操心》的課程教學中,可以讓班級內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進行話題討論,探討“我在平時生活中讓父母操心的事有哪些?有哪些是因為自己的原因?以后我需要怎么做?”等。教師在一旁進行話題引導的時候則需記錄學生談論的結果。有的學生能夠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并且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還有的學生由于受到父母的“過分”管束,進而表現出無奈、委屈、抗議、不理解等心理。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平時埋在心里的真實想法都說出來,不僅可以有針對性地“對癥下藥”,而且對于學生來說,心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舒緩。教師需要針對那些“典型的討論結果”進行梳理,配合學生小組與其進行引導式的二次討論,引導學生從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入手,增添辯論與反思環節,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深入體驗。
(三)豐富課余活動,鞏固教學成效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教師需要多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例如,在一些像教師節、重陽節等特定節日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包餃子,然后走出校園將自己親手包的餃子送到父母或者敬老院的爺爺奶奶的手中。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勞動樂趣,而且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充分體驗中華傳統文化中內涵和意義所在,促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成效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得到良好的鞏固。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需要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緊隨時代步伐,實現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有效創新;需要將學生設置為課堂的主人,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激發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金慧姝.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8):149-150.
[2]邢琪.蒙以養正? 善教樂學? 潤物無聲——以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活動為例[J].求學,2021(28):71-72.
[3]沈芳云.教與學的和諧? 學與用的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自主實踐作業的設計與實施[J].新課程,2021(30):200.
[4]儀垂忠.情感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21(58):139-141.
責任編輯? 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