鄶紅芳
【摘要】“互聯網+”時代,隨著教育信息化不斷深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得到了大力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下的課堂教學與線上自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同時借助U校園平臺進行線上學習,并以產出導向法為指導進行線下課堂教學,不僅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還很好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U校園;大學英語;產出導向法
一、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指的是線上和線下的混合,即采用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進行教與學。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將線下課堂教學和線上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習者進行由淺入深的學習。“線上”學習部分一般采用各種網絡資源,是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課前預習及自學階段或課后練習鞏固階段;“線下”的課堂教學則是在線上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更加深層次的教學活動。
近年來,該模式在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創新中得到了大力推廣。將微課、慕課以及線上教學平臺等優質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相融合,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成為當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本研究中,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線上部分主要是借助U校園學習平臺進行。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簡稱U校園),是外研社研發的一款非常優質的在線學習平臺,它集學、練、測、評于一體,緊貼教材,內容豐富多樣,新穎有趣,同時又為學生提供了非常個性化的學習,對于教學的開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產出導向法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由文秋芳教授及其課題組提出的適應中國當前國情的英語教學方法。目前,教學任務重而教學時長有限,重學輕用、輕學重用、學用分離等是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產出導向法”的提出正是致力于解決上述問題。產出導向法的核心是學用一體,學用結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及“輸入與輸出相結合”,其教學過程由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構成。以“產出導向法”為指導的大學英語教學也是一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它以“任務”為驅動,并將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融為一體。
目前,國內將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和產出導向法加以結合的研究還比較少。產出導向法為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及方法上的支持。同時,產出導向法與混合式學習模式有很多共同點,兩者都以學生為中心,都將線上學習和課堂學習相結合。基于U校園及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將產出導向法應用于《大學英語》課程的混合式學習中,通過課前、課內和課后三個不同階段將線上線下、課堂內外的學習及線上線下資源有機結合和利用起來,可以很好地解決大學英語教學效率低、學用分離等問題,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課內外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得到增強,真正做到學和用有機結合,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使學生所學知識真正得到吸收和內化,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基于U校園平臺及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設計方案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教學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輸出運用能力,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上,也要處處體現這一點。整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設定一個總目標,再給每個單元設定一個目標,每學習一個單元就需完成一個總的輸出任務,最后合在一起完成學期總目標。具體到每個單元的教學,要按照驅動、促進、評價三個步驟依次進行。開始,通過課前驅動環節找出學生的知識缺口,主要在線上完成;然后,在課內促進環節,教師針對前一環節的反饋分析有的放矢地給學生提供幫助,是解決問題的主要階段;最后,通過課后“評價鞏固”階段以評促學,學用一體,注重實踐,把輸出和輸入結合起來,最后完成該單元的總目標。
1. 課前階段。在課前驅動環節,教師通過U校園平臺選擇本單元最具代表性和交際意義的任務,或將自己設定的具有針對性的任務和學習資料上傳,并將課前學習任務發布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同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針對該部分某一重點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思考和小組討論,也可在線上班級群中進行集中討論,各抒己見,這也會轉變成其學習動力和求知欲,激勵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對該部分知識學習中的短板,發現問題;教師則通過學生在U校園平臺任務完成和自學情況的反饋和數據分析,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缺口”,使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為下一環節打下好的基礎。
2. 課內階段。課內的促進環節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部分,其主要是在線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完成。促進環節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的原則。教師引導學生對其根據前一環節的反饋而特意選定的輸入材料開展積極的學習,通過師生間及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及各種實踐活動來解決問題,促使任務完成。教師在安排各種課堂活動時,要注意符合英語語言學習規律,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一方面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又兼顧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達到最好的效果。
3. 課后階段。課后階段是針對目標任務的驅動和促進環節完成之后進行的效果評價和鞏固階段。因為課內時間有限,學生對于所需完成的任務未必能完全完成,對于該部分要完成的學習內容未必能完全吸收和掌握,為達成學用結合的目標,課后的測評鞏固環節必不可少。課后,學生可在線上進行自評或互評,或小組間進行互評,教師可挑選出優秀成果進行線上線下的展示,或選出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全班進行點評和討論。同時,教師給學生布置各種形式的線上線下學習任務,學生在課后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對課上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和鞏固練習。
四、基于U校園平臺及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設計實例——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Text A詞匯教學設計為例
課程主題:Text A詞匯教學(大學英語2)
學習時長:(1)線上學習:1小時
(2)課堂學習:1小時
學生情況:(1)班級人數:28人
(2)所在專業:金融學(大一下學期)
教學設計:
Step 1: 課前階段(線上)
首先,教師給學生發布課前的詞匯學習任務單及詞匯講義,并規定完成時間。學生通過U校園平臺自學該部分生單詞,包括聽錄音跟讀、例句熟讀等,對單詞及其用法進行初步了解;隨后根據詞匯講義,進一步學習理解重點核心詞匯。然后,教師在U校園發布選詞填空等練習,學生從U校園移動端提交作業。最后,教師查看學生答題情況,進行分析總結。
Step 2: 課上階段(線下)
教師通過學生在U校園的答題情況進行針對性講解,并組織學生進行造句等專項練習。學生分組活動,用所學核心詞匯進行話題討論,并共同完成一段Presentation。最后,每組代表進行展示分享。
Step 3: 課后階段(線上+線下)
教師通過U校園發布詞匯練習題,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把包含核心詞匯的長難句子發布于線上,學生針對句意及句子結構進行在線討論,教師給予指導。
總之,對基于U校園平臺及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和實踐表明,該模式不僅適應當前的教學需求,解決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很多問題,也對教與學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們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結合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提升其語言綜合能力。同時,這種模式的運用,也可避免教師為提高學生興趣而過多運用各種模式,失去教學重心,因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應注意這一點。
參考文獻:
[1]鄭雪貞.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和POA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析——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Unit1為例[J].教學探究,2018(4):35-36.
[2]朱玉梅.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析——獨立學院英語課程改革實踐個案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 (6):37-40.
[3]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5):4-11,17.
[4]常衛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措施探究[J].英語廣場,2018(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