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瑋
【內容摘要】《道德與法治》不僅是一門思想教育的學科,還是一門能夠加強法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的學科。道德與法治應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常會用到情景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然而,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情境創設往往存在針對性不強、忽略學生的法治體驗等現象。基于此,文章將結合教學經驗,分別從興趣導入、靈活設問、小組討論、聯系生活四個方面探討如何基于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情境教學? 法治意識
法治素養是現代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公民的核心素養之一。國家正在全面推進、落實依法治國,那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也應注重用過法治教育,培養學生法治素養,響應國家號召,讓學生對我國的法律知識、制度有初步的了解和判斷,并將其內化,用來約束個人行為。其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
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的可行性
近年來,通過更新教師的傳統教學方法來推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發展成為改革的熱點。其中,通過創設情境教學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機會,符合當下社會對教學的要求。
首先,《義務教學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注重將學生的生活和實踐相聯系,讓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品質。所以,教師要及時更新已有教學觀念,社會在不斷進步,網絡也越來越普及,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原來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在現實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載體,而在改革后的《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不僅有正文內容,還有一些文字圖片、閱讀感悟、探究分享作為補充內容,教師可以加以利用,創設出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這些就是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情境教學的可行性的原因。
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的策略分析
1.興趣導入,形成法治認知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學生在對學習內容感興趣的時候,才能夠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優秀的一節課往往從導入環節開始,也是奠定整節課教學質量的基礎因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為我們護航》列舉了未成年人具有的特點,從人類社會的發展等角度說明為什么未成年人應得到特殊保護。接著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感受法律的關愛。初中生處于人格成長的關鍵期,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足,在生活中往往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網癮少年、被拐賣兒童、兒童溺水、校園欺凌等漫畫,相信學生一定會或多或少有過類似的經歷或者是聽說相關的新聞。學生看到漫畫后,會產生相應的思考。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如果你身邊的人正在經歷這些事情,你會借助哪些方式來幫助他們呢?”學生思考片刻后,教師再為學生播放《未成年人保護ABC》的視頻,學生在津津有味的觀看過程中認識了國家給予未成年人多方面的保護和關愛。教師要通過本節課導入教學,讓學生形成法治認知,并知道當他們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知道國家有相關法律存在并在保護著他們,他們可以從法律的途徑維護自身權益。良好的情境創設基于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在《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中,教師更應該借助圖片、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技術,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等感官,為學生營造出良好、有趣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知識的興趣。
2.靈活設問,激活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指認識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和精神,并在遇到相關問題時人們能夠靈活運用法律原則、法律方法去思考、處理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現代教學理論認為之所有產生學習這個概念,是因為有了問題需要解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那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也可以通過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來實現。
在教學“依法行使權力”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白雖然法律賦予了我們一些權利,然而我們在運用法律時并不是沒有界限的。針對這個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置以下教學情境:為學生播放輕音樂《高山流水》,并讓學生觀看一則紀錄片,紀錄片中有一片湖水,水清澈見底,可以看見顏色各異的金魚歡快地游來游去。在學生觀看入迷之時,教師展示“錦鯉相嬉戲,空若無所依”的詩句。接著,教師設置問題鏈:(1)魚兒為什么能自由地嬉戲?相濡以沫又是靠什么活下來的?(2)人們在生活中同樣享有很多權益,那么這意味著我們具有絕對的自由嗎?該情境的創設有兩個優點,一是道德與法治的教師結合了相關學科進行教學,將美麗的景色帶入課堂當中,讓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從而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二是根據自然界中魚和水的關系:魚兒愛水,所以才能在水中嬉戲,如果魚兒離開了水,就無法生存,更別談游來游去了。其實,紀錄片中的“水”就是“界限”。教師因勢利導,激發學生法治思維,讓學生聯想到日常生活中權利也是有界限的,我們在使用權利的同時,一定不能濫用權利,跨越法律的“界限”,失去原有的自由。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的思維狀態有兩種形式,一是思維的平淡期,另一個是思維的活躍期。而人們的思維一直處于兩種形式的交替狀態。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關情境,處于情景教學中的學生思維正處于活躍期,教師此時要設置有挑戰性、靈活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
3.小組討論,培養法治信仰
法律信仰是指人們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形式,是人們在做選擇時形成的普遍選擇狀態。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只有人們發自真心自覺地遵守法律、擁護法律、信仰法律,才能夠體現法律的權威。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兩難”情境,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形成對法律的敬畏和信仰。
以《公民基本義務》為例,本節課在講解基本義務時,將主要幫助學生明白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憲法和法律是全國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體現,每個公民應意識到我們個人的命運是與國家和民族的興衰緊密聯系的,所以我們在行駛權利的同時,還應自覺履行義務,在不斷地實踐當中形成主人翁責任感、自豪感和歸屬感。針對此,教師為學生創設如下情境:2021年1月17日,G1234次列車將要從南京開往上海,但是其中乘坐該列車的楊某中以等朋友歸來為由,強行用身體擋住車門,導致列車無法正常行駛,最終導致三班列車晚點5分鐘。針對這個問題,學生自覺地分成了兩個組,其中一個組認為“車等人”的現象非常常見,而且只是晚點了5分鐘,卻體現了人們之間的美好品德。另一個小組認為,楊某的行為“罪不可恕”,導致了三班車的晚點,耽誤了別人的行程。雖然他是乘客,有一定的權利,但是也應當承擔起社會責任,自覺遵守相關規則,否則,人人都浪費5分鐘,那么高鐵就永遠不能守時了。對于兩個小組不同的觀點,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交流彼此的想法,并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進行一場以“高鐵是否應該等人”的辯論賽,讓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點評:“我國憲法在給予我們一定的權利的同時,也規定了我們在行使權利時,不能損害社會和其他公民的利益,所以,這場辯論賽是有對和錯的。”與此同時,教師要肯定和表揚否定該行為的一方,培養學生的法治信仰。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產生心靈和思維碰撞的地方,這也是課堂的獨特魅力。教學不是簡單知識的堆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兩難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并在學生討論后,回歸教材,找出矛盾的解決方法,讓學生獲得相應的啟示,從內心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做一個尊法、守法、有責任擔當的社會公民。
4.聯系生活,體驗法治情境
體驗是提高學生心智的一種活動,也是教師創設情境的核心。學習法律是為了運用于實踐和約束個人行為。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為學生創設法治行為環境的情境,如表演和游戲情境,要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法治,養成尊法、守法、護法的自覺行為習慣。
以《做守法的公民》為例,這一課的教學有一章是要教會學生善于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教師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可以設置以下教學情境:情景一: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往往會參與美團、口碑等團購活動,促進消費者消費。有一天,王先生團購了某一用餐券,但是在進行消費時卻被告知需要加錢,兩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吵。情景二:有一天王某接到了一個陌生電話,電話中的人自稱是中國銀行的工作人員,向王某推薦了紀念改革開放的紀念幣,價格優惠且具有升值空間。于是王某立刻買了3萬元的紀念幣,買回來后發現紀念幣制作粗糙,根本不值這個價錢。對于兩個情境的設置,都是源自現實生活。而且,兩個情境都具有戲劇性,愛表演又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進行對話,也可以做適當的補充豐富人物形象。在表演完畢后,讓受害者一方陳述自己最后是如何通過法律的手段進行維權的,教師加以評價。古人云“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在于法之難行。”在情境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讓學生認知法律,培養法律思維,形成法律信仰,更是要讓學生擁有踐行法律的機會,落實法治行為,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情境進行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地掌握法律法規,激發學生對法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當然,教師在教學中在積極探索新型情境教學時,要注意讓法律法規回歸我們的日常生活,加強法治的實際運用,引領學生走在法治素養的陽光大道上。
【參考文獻】
[1] 丁瑞.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J]. 名師在線,2017(1):35-36.
[2] 肖青. 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J]. 法制博覽,2020(10):224-225.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鹽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