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寧
摘要:新課改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均衡發展,減少成績好的同學和成績差的同學之間的差距,讓整個班級的學生的成績均衡發展,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但是在同個班級的講課中,老師講課的內容和方式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整節課下來掌握的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做到均衡發展就需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特征和學生大眾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做課程講解,還要注重個別學生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制定學習計劃和課程內容,讓班級內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從課程中進步。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如何更好地進行分層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策略分析
一、將不同水平的學生分進不同的班級分層教學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老師采取的分層教學方式主要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對知識的接受程度進行分層。因為小學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發展得很好,還處于被動學習的階段,對于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普遍沒那么好,所以老師在課程中只能跟大部分學生的節奏一起,學生們能理解的就講快一些,而大部分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就會為了教學效果而放慢教學速度或者重復的講解某個知識點,讓大部分地學生能夠跟上課程內容。但是在現實中,還是會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學生,教師為了大部分的同學去不斷的講解那就浪費了接受能力好的同學的時間,嚴重的還會影響了教學進度。
解決這問題的比較好的辦法是把不同認知能力的學生分成三層,不同的學生分到不同的班級,那么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針對不同的班級來調整課程內容和課程進度。接受能力比較好的班級就講解得更深入一些,而對于接受能力比較差的班級就注重基礎知識的培養,抓好簡單的,再根據進度深入,這就可以比較好的進行分層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學生得到了更深入的學習更好地提高了學習成績,而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同學的基礎知識得以鞏固,從而更好深入的學習。
二、布置的課后需要根據不同水平學生作業分層
通常情況下,老師在課程上講解的內容是一樣的,在課后布置的作業也是一樣的,有時候為了讓成績不好的學生鞏固基礎知識而布置了一些難度和內容重復的作業,這讓基礎好的學生寫起來比較方便,寫作業需要用的時間也比較少,從而覺得自己完成了任務而放輕松地去玩。但是對于成績差的同學來說,布置太難的他們做不出來那么為了完成任務會選擇去抄或者干脆不寫,這樣寫作業的目的就沒達到。寫課后作業是想讓學生在課后復習課程的知識,從而更好地記憶并且思考著如何運用,從而去解決相類似的問題。綜上所述中可以看出,老師有必要對布置的作業進行分層, 這樣布置作業的目的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生的總體水平才能夠更好地提高。
比如為了方便區分,把不同成績的學生分成三層,針對不同
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對于成績最高的那些則布置比較難的作業,這樣就可以拓寬他們的思維,提高學習的能力。對于中等的那些學生則布置一些基礎的知識運用和綜合運用的題目,這些知識結合起來運用從而更好地提高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對于基礎比較差的成績偏低的學生則多給他們練習基礎的題目,從而更好地了解相關的概念,這樣在課堂上就更能知識老師在講解的內容從而更好地跟上課程進度。基礎比較差的同學在完成布置地作業的同時又精力還可以繼續完成綜合應用的題目。但是無論成績多好,都不能驕傲,都需要最基礎的知識做支撐,所以在練習最難的題目的前提下還需要練習基礎的題目,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
三、對課上制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在每節課的前面,老師都會根據課程的內容制定相應的課程目標,有目標了學生才知道自己需要掌握的內容是什么,課程需要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到什么程度。有目標才有方向和動力。但是在同個課程中,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達到老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有些很輕易就達成目標了,有些則勉強達成目標而已,而有些看著目標太難完成了而放棄了學習,覺得課程很難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從而氣餒。因此老師有必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比如,教師可以制定五個教學目標,定量的并且目標難度有層次的遞進。成績排名前十的需要達到所有的教學目標,而排名中間的則需要完成前面的三個或者四個學習目標,而成績靠后的學生則完成第一和第二個學習目標即可。這樣成績差的學生就有信心學習,更好地鞏固學習內容,從而跟進后續的學習。
四、結語
總的來說,在小學課程中進行分層教學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打好基礎,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提升的機會和空間,提高學生總的學習利用率,從而提升整體的教學水平。但是這是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而不是為了歧視某些學生,這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進步,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有利的,因此老師還需要做好家長的工作,讓家長更多的理解學校的做法。
參考文獻:
[1]官曉花.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實施分層教學[J].讀天下(綜合),2019(29).
[2]張陳椒.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實施分層教學[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