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龍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5-045-01
摘? 要? 體育課程一體化是當下學校體育課程建設的一個熱點話題,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學校體育滯后于社會發展及學生“全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現實問題而提出的全新體育課程建設模式。本文首先從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的背景入手闡明其內涵特征,然后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三維角度提出建設體育課程一體化的策略。
關鍵詞? 體育課程? 一體化? 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全面推進,我國體育課程育人機制與學校體育發展現狀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學生喜歡運動但不愛上體育課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再加上生活條件雖然改善,但學生身體素質依然下降成了不爭事實。歷經十多年的體育教學,學生依舊沒能熟練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成了現實窘境。因此,建設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迫在眉睫。
一、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內涵特征
體育課程一體化是指從體育課程建設使用的手段、過程、目標、內容等要素上和教育教學的針對性、連續性、復雜性方面結合時代發展的實際需要提出的全新課程體系。從體育課程方位上來看,縱向上是指各學段、各年級課程內容的上下游銜接,橫向是指相同學段或同一年級課程內容的相對一致。從體育課程授課內容來說,需要通過綜合性的思維解決不同學段和每個年級應該掌握什么、學到哪些知識的問題;從辦學主體來看,要實現國家、地方、學校的有機協同,實現課程體系的有效銜接和科學統一。
二、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實施策略
(一)宏觀層面國家加強一體化頂層設計
首先要想真正實現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現代化體育教育課程體系,在全國范圍內統一體育教育課程的標準是核心。因此,從我們國家和社會層面的角度來看,國家必須制定出符合新時代背景下的統一的新課程標準,擬定具有綱領性的文件,將培養廣大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掌握運動知識和技能、提高廣大學生身心素質等作為教育工作主線的實施方案,明確各學段的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教師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剛性要求。其次,政策的落地還需強有力的執行,這需要相關部門之間要緊密配合,即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要團結協作,形成合力,將政策落地生根,真正使體育課程達到體教融合的效果。最后,執行的效果需要一定的監管和制約,因此建立有效的監管及追責機制必不可少。
(二)中觀層面地方加強一體化協調配合
地方是上承國家,下啟學校的關鍵要素和中心環節,在國家與學校之間起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其不僅要對相關政策的傳送下達做到不變形、不走樣,還要督導學校開展符合要求的相關工作。同時,由于轄區內各學校師資力量、學校規模、辦學條件有所差異,所以體育課程一體化的實施不僅要落實國家的要求,還要結合本地特色,考慮學校實際情況。為此,地方需要做到一體化協調配合,形成符合國家要求、符合地方特色、符合學校發展現狀的“三符合”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理念。
(三)微觀層面學校加強一體化課程實施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基礎和主陣地,學校體育課程建設是學校體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環,同時學校也是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和實施的終極歸宿,是貫徹落實一體化體育課程建設目標的根本所在。通過學校,國家的相關政策才能落地生根,地方的協調配合作用才能顯現。所以,學校首先要嚴格貫徹落實國家的相關政策,秉持“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教育理念,構建縱向銜接、橫向統一、內在協調、形式聯合的教育課程體系框架。其次,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認識與行為規律、運動與技能的形成規律等基本理論,從基礎、提升、拓展三個方面建立實施銜接各個階段的上下融合的課程內容系統。最后,從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個方面制定出大、中、小、幼一體化的學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三、結語
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的建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建設一體化的體育課程體系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切合課程改革的需要,迎合了建設現代化體育強國的要求。因此,推動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于素梅.從一體化談“學、練、賽”及其應用[J].體育教學,2020,40(08):17-19.
[2]鄧澤城.構建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J].福建茶葉,2020,42(04):174-175.
[3]楊東博,張強.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困境與突破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2):41-47.
[4]于素梅.一體化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多元內涵與基本特征[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2):22-26+33.
[5]于素梅.體育課程一體化實施策略[J].體育學刊,2020,27(01):15-18.
[6]張英波.對我國大中小(幼)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8(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