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永措
摘要:在新形勢下,高中生物教學方法受到了學校和教師的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探索生活情境教學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發展策略。生物課堂上生活情境的創設,不僅有利于教師優化生物教學環境,還能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從而提升高中生物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勤思考的好習慣。情境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上的運用是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產生興趣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生活情境;高中;生物教學;運用
引文:
隨著新課改方針的實施,我國教育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但高中生物教學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學生缺乏生物實踐操作經驗,教師教學模式單一落后等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高中生物教學的發展。所以,本文試論生活情境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分析,為我國高中生物教學指明方向。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教學方法理念滯后
目前,從高中生物教學現狀來看,教學方法理念的落后是高中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具體表現有三個方面:首先,教學活動中的學生占次要地位,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其次,缺乏生物啟蒙教學,導致學生對生物知識匱乏;最后,教學內容重點不突出,教師將課本上的全部內容灌輸給學生,模糊了教學內容重點,致使學生也無法明確知識重點。以上,由于生物教師教學理念滯后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影響,從本質上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學生缺乏生物實踐體驗
在生物基本理論知識講完之后,很多教師在學生生物實踐體驗能力培養方面不夠重視,引發學生對生物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靠,對生物概念和理論缺乏現實生活體驗,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生物學習的順利進行,也阻礙了高中生物教師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三)生物課堂缺乏互動性
在生物課堂上,很多教師忽視互動式教學,一貫運用以往的方法將大量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師生之間缺少課堂互動,表現在:課堂沉悶乏味,學習積極性難以被調動,只有少數學生認真聽講,導致學生對生物缺少學習興趣。這些現象都是高中生物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
二、試論生活情境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一)通過直觀事物創設情境
在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特定的方式方法向學生展示一種生活情境,學生在情境中體會學習內容,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直觀事物包含具體實物直觀和模擬形象直觀。首先,具體實物直觀是教師直接將實際感知的物體展現給學生觀看,例如:在《植物生長素》一課,可以給學生觀看動植物標本、展示植物生長實驗等,這些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實物,會給學生帶來親切的感受,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出學習熱情。其次,模擬形象直觀是通過對一些事物進行模擬形象,讓學生感知其中的形態樣貌[1]。例如,教師用三維制作恐龍化石,模擬恐龍生活環境等等,這種情景模擬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將生物理論與實際生活的相聯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生物理論知識。
(二)通過創建問題創設情境
在生物課堂上,通過創建問題的方法給學生創設情境,教師不但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自身知識儲備量出發,還要提出各種有意思的問題,給問題設置懸念,這樣,幫助學生加強主動學習意識、激發興趣。創建問題情境教學有利于教師發揮教學主導作用、實現學生主體地位。除此之外,在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探索世界的能力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學生生物《細胞呼吸的原理及應用》一節時,創設以下問題:人長跑后肌肉為什么會酸痛?長時間不動腿為什么會麻木?把蘋果放進密閉的環境中,過幾天打開為什么會有發酵的味道?冰箱里的食物為什么也會變質?新買的蔬菜放在袋子里為什么第二天袋子上就會有霧水?通過這些啟發性問題的提出,快速的引發學生的探索欲。
(三)通過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上,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根據生物教學的需要把文字、圖像和聲音等素材進行整合創造出多媒體情景。通過多媒體的感官刺激,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視覺體驗,不僅為高中生物教學開辟廣闊的前景,還給學生創造出廣闊的想象空間,從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2]。例如,在生物課《DNA的結構》一節時,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來講,學生只會對DNA的結構處于表面的了解。相反,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DNA的運動狀態”以及“DNA的各部分構成”視頻動畫,直觀的展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直觀和新鮮的視覺感受,還有利于學生觀察分析,使學生直觀清晰、深刻的理解知識要點,這將明顯提升課堂生物教學效果。
總結:
通過對生活情境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我們發現,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能夠幫助教師有效的改善教學質量,還能開發學生智力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性學習。然而,生活情境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需要教師不斷深入鉆研完善,以實現它對我國生物教學上的重要突出價值。
參考文獻:
[1]錢益鋒.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引入實踐思考[J].文理導航(中旬),2016(07):54.
[2]劉國志.探討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J].理科考試研究,2016,23(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