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才軍
摘要:數學教師應該在新課程背景下重視營造高水準的知識探究平臺,重視通過多種方式對高中生進行創新知識講解,也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靈活運用以強化班級學生的探究能力,這樣能提高知識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指導高中生參與到學科知識的探究中,限制了班級學生的思維邏輯培養效果,需要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性的探索。本文分析了數學教師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希望能提升課程知識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數學;課堂活動
探究活動是高中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法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實數學問題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數學探究活動不僅能夠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還能夠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因此,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性的學習活動。
一、當前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數學的教學方式分析
廣大高中數學老師最為關心的問題莫過于數學新課程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標準注重于對探究式教學,這就說明高中數學教學要以探究教學模式為主。但是作者對此還是保留意見。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對探究式教學的強調,是因為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模式過于注重對知識的講解,對數學知識的探究不足,但是新課程標準也不可能完全以探究式教學為主。通常地,高中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數學問題或者定理進行探究的時候,需要花費很多的學習時間,有時都不是一節課能夠解決的。高中數學的主要內容還是前人的知識和方法,如果學生脫離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任何數學探究活動都是盲目的。應該認識到,傳統的講解式教學對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利于培養,但是也不能簡單將其認同為“填鴨式”教學。對高中數學知識的講解式教學也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著名教育學心理學家就曾說過,講解式教學法和“填鴨式”教學法有著本質的區別。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主動性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地思考和研究,使得學生具備良好的問題探究意識。
二、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注重課堂生成,尋找探究切入點
新課標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能夠意識到,課堂是在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的過程中生成的。盡管教師會在課前進行認真的教學準備,但是由于教學對象思維的發散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課堂中總會出現教師沒有預設到的情況。如學生有可能會提出教師沒有預設到的問題,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反饋展開后續教學活動,進而才能在師生互動以及生生互動中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函數與方程》,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函數零點的概念,領會函數零點與相應方程的關系,掌握零點存在的判定條件。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及學生之前學習到的方程知識,讓學生總結函數零點的意義。預習過新課的學生,知道方程f(x)=0有實數根就是函數y=f(x)的圖像與x軸有交點,就是函數y=f(x)有零點。教師認為這個知識點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就沒有在此做過多的預設。但是有一個學生卻出示了一個關于此知識點的數學問題:求證a<0是二次函數y=x2-2x+a-1的圖像與x軸有兩個交點的充分而非必要條件。而且重要的是,有些學生對此題目存在爭議,因此,教師就暫時放棄了教案中設計好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就以上數學問題展開分析探討。學生通過方程有兩個不等實根就是方程中根的判別式大于0,進而得出假如二次函數與x軸有兩個交點,那么就是a<2,而不是a<0,因此a<0是二次函數的充分而非必要條件。
(二)動手操作,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數學實踐探究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學生們需要展開測量、剪切、拼接、設計、觀察、對比等多個活動。高中生會通過實踐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構建知識的成就感,而且很多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理都能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最直觀地體現。因此,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展開動手操作,進而全面調動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例如《空間幾何體的結構》,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能夠根據幾何結構特征對空間物體進行分類,掌握棱柱、棱錐、圓柱、圓錐、棱臺、圓臺、球的結構特征。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空間幾何體的實踐操作。
(三)創造平臺,展現探究成果
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和同伴的認可,都喜歡將自己探索到的數學知識與同學以及教師分享。教育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展示自我的平臺,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探究過程以及探究結果分享出來,從而在幫助學生增強學好數學自信心的同時,使得班級學生能夠互相學習彼此的數學思維。首先,是個人探究成果的展示。如上面提到的簡單組合體的創作,不同的學生會創作出不同的組合體,會運用不同的創作方法。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簡單組合體個人創作的展示,讓班級范圍內形成大膽創作的良好氛圍,讓班級學生的數學思維充分發散開來。其次,是小組探究成果的展示。如果學生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實踐探索,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成果的展示。如《直線、圓的位置關系》,其中會涉及一些綜合型的題目,學生會展開合作探討。小組長要全面地分享小組學生的參與情況,分享小組的探究成果,進而在培養學生團結合作能力的同時,增強小組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總之,數學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內容及方式,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在實踐和探索中我們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應在知識應用中強調靈活應用的意識;不僅要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還要讓學生去發現和研究問題;不僅要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要在尋求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感悟學習思想和方法。
參考文獻:
[1]舒珍.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4):141-142.
[2]馬彩霞.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分析[J].才智,2019(27):92-93.
[3]劉海國,王敏.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高中數學實驗教學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03):86-87.
[4]涂榮豹.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基本狀況的調查研究[J].數學通報,2007(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