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婕妤
摘要:概念教學是數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研究數學、實踐數學的重要支柱。當學生真正理解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并能夠靈活應用概念時,才是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概念教學,通過動手實踐、思維啟發、形式轉變等多種途徑,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保證小學生能夠深度理解概念,真正把握概念,為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更牢固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低年級? 概念教學? 策略
概念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對學生思維方法和思維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概念教學主要是教師進行闡述和講解,學生進行機械背誦,沒有強調學生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與掌握,缺少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與形成,學生的記憶僅僅停留在表層,一段時間后,學生就會遺忘,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思維的形成與知識框架的構建為基礎,通過多種方法開展概念教學,將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一、通過動手實踐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
在傳統的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會直接告知學生概念,將概念的內涵直接呈現給學生,然后進行反復、深入地講解,希望通過多次講解,加深學生對概念的印象。殊不知,不是自己勞動得來的成果,學生理解的深度和鞏固程度都是不理想的,因為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和探索得到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所以說,教師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是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
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讓學生理解“余數”這一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學中,筆者沒有直接給學生展現“余數”,而是為學生劃分了學習小組,給每個學習小組都分配了一定數量的玉米粒,再要求學生先拿出5個玉米粒,每2個分一堆,然后要求學生拿出10個玉米粒,每4個分成一堆,接著要求學生拿出11個玉米粒,每4個分成一堆。最后,筆者要求學生總結玉米粒的分堆情況,看三次分堆有什么規律。很快,學生發現了總是有幾個剩余的玉米粒不能分完。這時,筆者告訴學生,這些不能分完的就稱為“余數”。這樣一來,學生從活動中掌握了“余數”的內涵,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二、通過思維啟發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
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形成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過程。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片面地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而沒有將思維的培養貫徹到概念教學中,那么學生就會出現數學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嚴重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促進概念教學的快速發展。
如在教學“表內乘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思維發展的機遇。首先,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幅圖片,圖片中有5棵樹,每一棵樹上都站著一只小鳥。然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計算小鳥的數量,學生很快就可以計算出結果是5只小鳥。此時,教師指導小學生:“可以用乘法表示為1×5=5或者5×1=5,表示有5份,每一份的個數是1。”然后,教師可以展示另一幅圖片,圖片中有5棵樹,每棵樹上有2只小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得出了算式2×5=10或者5×2=10……以此類推之后,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有了正確把握,總結出了乘法的規律。
三、通過形式轉變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具象性,他們喜歡從表面現象、位置關系等角度理解概念,這就導致在面對不同形式的概念判斷時,學生會出現錯誤。因此,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展示更多不同形式的概念外延,讓學生認識到只要內涵不發生變化,僅發生形式的變化,概念是不會變化的。
如在教學完銳角、直角、鈍角后,學生能辨別一條邊呈水平狀態、一條邊在上方的角的形象,可一旦角的方向發生變化,或者角的邊沒有呈現水平狀態,小學生就不能辨識了。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呈現出朝不同方向開口、邊的方向也各不相同的角的形象,讓學生逐一辨認深化認知。
參考文獻:
[1]李蘇寧.小學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4(5).
[2]夏冠云.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4(24).
[3]旋雪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探討[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5(3).
(作者單位: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