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秀銀



摘? ?要: 青海蒙藏教育的近代化,肇始于清末,歷經民國時期,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蒙藏教育的發展演變,以所在區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為基礎。伴隨社會的轉型,青海蒙藏教育進入近代化的歷程,并表現出鮮明的特征。
關鍵詞: 青海? ?近代化? ?蒙藏教育
青海地處邊陲之地,這是影響蒙藏教育近代化的一個因素,導致近代青海蒙藏教育具有夾生性、不平衡性、不穩定性。當然,青海蒙藏教育的近代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培養了一批近代人才、維護了地方的穩定、促進了青海經濟的發展等。
一、蒙藏社會的基本概況
青海位于中國西北內陸,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全省總面積7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以日月山為界,往西是牧業區,往東是農業區。
在廣大的牧業區主要分布的是藏族和蒙古族,“蒙古族和藏族均以游牧為生,又共同信仰藏傳佛教,兩族在同一地域長期雜居,源遠流長的相互影響使兩族在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1](633)。藏族社會實行的是千百戶制度,千百戶等官既是行政長官,又是軍事長官。民國時期雖在廣大牧區普遍設縣級行政等機構,但千百戶制度仍然保留。藏族部落可分為大部落、支部落、分部落、小部落四級層次或一、二、三三級層次。其部落主要有果洛五族(或稱為果洛八族)、玉樹二十五族、環海八族、黃河南各族等。蒙古族社會實行的是盟旗制度,“雍正三年因政治形勢變化,重定爵秩,劃編29旗”[2](43)。至此,解散了原部落聯盟組織,但仍由原部落大首領擔任旗長即扎薩克。到了近代,蒙古族中的盟旗制度仍然不變。對于近代青海牧業區的經濟發展,羋一之總結為:“青海牧業經濟的特點可歸納為:脆弱的自然經濟型的游牧經濟,有五低一高二多。五低是,增值率低,繁活率低,出欄率低,商品率低,經濟效益低;一高是牲畜死亡率高;二多是,天災多,病蟲害多。”[2](40)蒙藏兩族仍處在游牧經濟基礎上的封建領主制統治下的社會。總之,蒙藏兩族一直延續“逐水草而居”的“天牧”方式,即“青海蒙藏人民保持著游牧社會狀態”[3](77),他們的一切活動都與之相關。
蒙古族和藏族作為青海的世居民族,因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主要分布在牧業區,即日月山以西地區。加之此區域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終使蒙藏兩族的傳統教育形成了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中心的寺院教育。伴隨著社會的轉型,蒙藏教育進入了近代化歷程。
二、蒙藏教育的近代化歷程
青海地區蒙藏民族的普通世俗學校教育開始于蒙古半日學堂的創立,至此,學校教育開始進入蒙藏社會,蒙藏教育近代化體系的雛形逐漸形成。
“青海蒙藏教育(即普通世俗學校教育)始于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青海辦事大臣慶恕,創設了蒙古半日學堂,該學堂學生多為蒙旗子弟”[4](82)。蒙古半日學堂是清政府在甘寧青地區為蒙藏民族設立的第一所民族學校,“故蒙藏教育有正式之設施,在邊疆中首推青海為早創也”[5](74)。至蒙古半日學堂設立之后,不斷被改組或擴編,寧海蒙番小學校、蒙番師范學校、寧海籌邊學校、青海省立第一中學、青海省第一職業學校、青海省立蒙藏師范學校,這些學校要么是從蒙古半日學堂改組而來的,要么就是分立擴充出來的,它們與蒙古半日學堂有著莫大關聯。
蒙古半日學堂是青海蒙藏民族普通世俗學校教育的肇端,至此普通世俗學校教育漸漸地進入蒙藏民族的生活中。縱觀青海蒙藏民族普通世俗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黎丹及蒙藏文化促進會是其發展的兩大助力,正是他們,普通世俗學校教育才得以披荊斬棘,邁向近代化的道路。
黎丹,字雨民,號無我,藏名達麥多吉(意為無我金剛),湖南省湘潭縣人。活躍于西北政壇近二十年,一生致力于青海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特別是在興辦青海民族教育,溝通漢藏文化方面更是獨樹一幟。關于黎丹與民族教育,可以從黎丹的言行中窺探出一二。黎丹在為馬麒起草呈送民國總統袁世凱的青海經營之策中寫道:“言文宜互為交換也。……現擬建設蒙番學堂一所,令蒙番頭目遣子弟及部民聰穎者與商僧之通文理者入校肄習漢文,再選內地聰穎子弟已通漢文者雜入其中學蒙番文字語言,相互灌入……以練邊才。”并認為“教育以開通智識,使之民各有自治之能力,發愛國之思想,而成良好之國民。教育普及,民智日開,絕不至受他人之煽誘而叛祖國”。明確提出青海的民族教育要為“開化蒙番民族,增進寧海文化,啟墉新知,養成優秀人才為宗旨”[6](72)。由此可知,黎丹的民族教育理念可歸納為:重視蒙藏教育,加深民族之間的了解,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培養民族優秀人才,維護祖國主權等。在馬麒等的支持下,黎丹致力于青海少數民族教育的普及化、世俗化,大力推行新式的民族教育。創辦新式民族教育學校,更新民族教育教學內容,開創“雙語教學”之先河,開辦藏文研究社,設立無我小學,編纂《藏漢大辭典》,所倡導的新式蒙藏教育開一代風氣之先河,蒙藏教育的近代化歷程離不開黎丹的推波助瀾。
蒙藏文化促進會于1933年7月5日在西寧正式成立,宗旨有二:“(一)宣傳三民主義,喚醒蒙藏同胞。(二)普及蒙藏文化維系蒙藏民族之生存”[5](71)“其主要工作,為蒙藏語文之學習,及蒙藏教育之推行”[7](45)。通過蒙藏文化促進會的宗旨和主要工作可以看出,促進會成立的中心目的是要改變蒙藏人民的教育狀況,推廣新式蒙藏教育,在蒙藏地區推廣普通世俗學校教育。“至1934年3月,蒙藏文化促進會成立才有半年多一點,設立的蒙藏小學校‘全省共有二十校”[8](85)“截至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各縣共設立蒙藏中心國民學校11所,蒙藏國民學校44所”[9](149)。據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統計,蒙藏文化促進會先后創辦的蒙藏中心國民學校有13所,國民學校48所。為了進一步說明蒙藏文化促進會成立對蒙藏普通世俗學校教育的促進作用,特列出下面兩表進行說明。
將表1和表2進行大致對比,西寧縣的蒙藏學校占比是0.02%,樂都縣的蒙藏學校占比是0.08%,互助縣的蒙藏學校占比0.02%,門源縣的蒙藏學校占比是0.05%,化隆縣的缺失不計。當然,這個數據只是一個大概的推算,但也能說明一定的問題。首先,從中可以看出自蒙藏文化促進會成立之后,蒙藏民族的普通世俗學校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青海許多地區幾乎都設有學校,即使數量很少,但從縱向來看,依然是破天荒之舉。其次,這一時期學校的設置還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農業區,牧業區遠遠不如農業區。整體而言,蒙藏文化促進會的成立是蒙藏教育近代化的關鍵一步,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青海蒙藏民族普通世俗學校教育在黎丹及蒙藏文化促進會的推動下更進一步地加快了近代化歷程,同時青海蒙藏教育在近代化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
三、蒙藏教育近代化的特征
青海蒙藏教育的近代化因受到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首先,不平衡性。它是指各個地區學校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學校數量在各個地區的分布及學生的人數差距較大。見下表:
表3中顯示,果洛地區一所學校都沒有,玉樹地區只有1所學校,海北有45所,海南有52所,海西有4所。表中的學校和學生主要集中在牧區的農業地區,如海北的門源、海西的都蘭、海南的貴德、黃南的同仁,純牧業區沒有學校,如果洛地區沒有一所學校。“占全省少數民族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蒙藏人民聚居的牧業區,只有兩所民族小學,還設在牧業區的小塊農業點,廣大的純牧業區連一所小學都沒有”[10](21),再看表4中,果洛地區的受教育人數是0人,同仁和貴德地區的受教人數分別是200人和1882人。足以說明青海蒙藏民族學校教育發展是極不平衡的。總的來看,牧業區比農業區落后,純牧業區比半農半牧和牧業區中的農業區尤為落后。
再者,不穩定性。它是指蒙藏世俗學校教育自產生后發展的不穩定性,未有一個固定發展模式,學校的設置興廢無常。且沒有穩定的生源,入學率低,在校學生數總數不高。表1中1934年所統計的蒙藏文化促進會所辦小學的在校學生總數是476人,據李思明的《青海教育概談》統計,1949年蒙藏民族在校學生人數是1071人,蒙藏民族總人數是461007人。雖然1934年所統計的只是蒙藏文化促進會所辦的學校,不包括所有的蒙藏學校,但可以此為參照物進行對比。1934年蒙藏民族在校生是476人,1949年是1071人,十五年的時間人數增長了595人,一年增長近40人。據統計,“1947年,青海省有蒙藏族學齡兒童103500人”[11](117)。由此可知,蒙藏民族的入學率還不到總人口的一個百分點,入學率低下,勢必造成學校教育發展不穩定。
三,夾生性。“所謂夾生性,是指青海傳統教育在向近代教育轉變的進程中,因內部條件不成熟,在外力強制下導致的一種特有的教育現象”[4](97)。青海傳統教育在向近代教育轉變過程中產生的這種夾生性在蒙藏民族教育近代化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蒙藏民族大都生活在落后的牧業區,當時青海經濟較發達的東部農業區社會的近代化并沒有充分發育,落后的牧業區更談不上近代化。此時的青海社會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筑都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在這種氛圍下實行近代化教育是極不利的。新興的近代社會還未完全確立,落后的封建社會依然發展著,必會造成教育發展的復雜性,既有近代教育的影子,又有封建教育的勢力,在這種新舊教育的夾雜中,難免出現教育轉變得不徹底和夾生的現象。
四、蒙藏教育近代化對社會的影響
“教育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離不開社會,深深植根于社會之中,教育會對社會起到強烈的反作用,給社會帶來一系列變遷”[4](175)。一,蒙藏教育的近代化雖然未能夠真正完成,但普通世俗學校的發展給蒙藏社會帶來了與以往寺院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人們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了新式的教育,思想觀念有所沖擊,最終對于蒙藏社會內部的變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二,蒙藏教育的近代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民族人才。如黎丹創辦的蒙番學校培養了大批精通漢藏語言文字、熱衷于漢藏文化交流的復合型民族人才60余人。這些人為青海各中等學校的藏文教學及蘭州大學、西北大學、中央大學等學校的藏語教學作出了突出貢獻,其中卓有成就的要數藏漢翻譯家和民族語言學家楊質夫。三,蒙藏教育的近代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近代經濟的發展必然離不開近代化的人才。1927年蒙番學校改為寧海籌邊學校,添招中學、師范、職業各科。1929年職業科獨立為青海省立第一職業學校。青海省立第一職業學校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為近代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近代化的人才。追根溯源,職業學校起源于蒙番學校,因蒙番學校的發展才形成了職業學校,職業學校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基于此,蒙藏教育的近代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五、結語
青海蒙藏教育的近代化之路,歷經坎坷,自清末開始一直到1949年,最終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近代教育體系。在蒙藏民族普通世俗學校教育發展過程中,黎丹及蒙藏文化促進會為其推波助瀾,同時受到近代青海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終導致蒙藏教育近代化的不平衡性、不穩定性、夾生性等特征。蒙藏教育的近代化,雖未形成一個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但畢竟是歷史前行的產物,對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崔永紅,張得祖,杜常順.青海通史[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
[2]羋一之.解放前青海牧業區藏族蒙古族社會性質——青海解放前社會形態研究之三[J].青海民族研究,1991(4).
[3]張元彬.青海蒙藏兩族的生活[J].新青海,1933,1(4).
[4]李臣玲.青海民族教育近代化的困境與選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楊宇明.青海師資培養計劃[J].新青海,1934,2(1、2).
[6]楊效平.馬步芳家族的興衰[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7]青一.籌辦中央蒙藏學校青海分校計議[J].新青海,1934,2(3).
[8]趙春娥.近代青海教育考析(1912—1945年)[D].武漢:武漢大學,2013.11.
[9]朱解琳.藏族近現代教育史略[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李思明.青海教育概談[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11]國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邊疆教育概況(續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