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要: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是在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教師采用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前提是教師樹立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觀,確立了分層遞進的先進教學觀。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教法,而且更要充分研究學生,然后根據學生的差異,定制專屬于適合不同學生水平的作業要求,從而讓每個學生在數學作業中獲得進步與成就感,提高數學學習效能。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設計;分層作業
作業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新課標強調課程應實現基礎性、普及性與發展性,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都面向全體學生。筆者認為新課程下的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又應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造力得到發揮,潛力得以釋放。因此,筆者沿著夯實“雙基”與創新實踐并重的思路對作業進行了設計上的革新。這樣使得不同的學生能夠都享受到作業帶來的自豪感與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加速層級之間學生的互動,最終促進數學學習質量的整體提升。筆者在實踐中試行了“跳一跳夠得著桃子”的分層流動作業、分層評價和分層反饋三種作業策略,大幅度提高了學生作業的效率和成績。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小學生作業存在著“三多”:作業量多,重復作業多,全班學生共做一套題的多。通過學生作業反映出學生比較薄弱的方面是數字計算能力、實踐(實驗)能力、生活應用能力、跨學科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集中反映了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缺欠,不僅存在著學科內傳統知識掌握得不足,還存在著許多更加開放、更加多元、更加生活化的問題。
一、分層作業的出發點
首先,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文本閱讀;重視分析、評價、創造的高階思維;重視更加復雜豐盈的生活問題的解決。從這三個方面設計數學分層作業的途徑和方法,來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實踐(實驗)能力、生活應用能力、跨學科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等學生核心素養能力。
其次,分層作業是基于班級學生整體發展水平的差異性而提出來的。在設計課下作業時,許多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導致數學練習題布置得不夠科學、合理。例如,一些數學成績好的學生很快就能完成作業,而有的學生即使耗費大量精力也難以完成練習題。這浪費了學生時間,造成了無效勞動,甚至使學生對作業產生了畏懼心理。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現實的情況,切實樹立整體教學觀,面向所有學生,面向每一個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數學發展。分層作業的主要目的是針對不同類的學生有選擇性地布置作業、指導作業,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不科學的籠統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一位學生在分層作業設計指導下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獲,進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益。
最后,依照學情設計。教師的任何一項活動也好,方案也罷,最終的目的和歸宿只有一個,就是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合理分層設計作業首先要依照學情剝離低效無效的簡單方式。科學分層不能再沿用加法的原則,而是要運用減法原則,減掉不必要的重復性練習,減少讓學生感到身心俱疲且枯燥無味的作業量,減輕學生身上背負的過重的學習負擔。
二、分層作業的落腳點
(一)重點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數學練習題的分層設計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個體差異將學生合理地劃分為多個層次,以保證分層設計的效果。一般情況下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綜合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較強的學生;二是數學基礎知識較扎實,但缺乏一定的數學知識探究能力的學生;三是學習困難,學習成績提高也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另外,教師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進步情況和實際情況來調整學生的層次。在分層作業設計時要講究梯度,分別從“基礎+提升+拓展”三個層次進行設計。
(二)結合差異,針對性地布置作業。數學的分層作業主要是將不同水平的作業分為“三層”,也就是說作業題要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檔次設計針對的是全體學生,也就是說這些作業題全體學生必須都做。因為第一層次主要包括的是基礎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而這種題一般多為簡單計算和選擇題。第二檔次的作業題,針對的是學習較好、能力較高的學生。因此題型稍微復雜,多為簡單綜合題,比如應用題;第三檔次的作業題具有拔高性質,是針對學習成績好、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這一層次多為綜合類型題或探索性問題,比如附加題。需要說明的是,第二、三層次的題目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選擇性,讓學生有更加自主的探索空間。
(三)根據作業的開放性分層設計作業。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知識“認識人民幣”時,教師根據作業的開放性進行分層設計。對于低層次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學習認識1元、5元、10元等常用面值的人民幣。對于較高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次購物作業:通過讓學生自主去商店或者超市購買東西,鍛煉學生找零錢、算賬的能力。還可靈活采用不同的作業形式,筆者曾采用如下作業形式:“數學小講師”“思維導圖”“畫數學”“數學問題探究小論文”“數學日記”等,充分調動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分層設計作業評價。教師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實施分層作業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使學生對數學作業充滿自心。例如,教師在評價較為優秀的學生時,評價標準設計為:完成所有作業,并全部正確,方能評為優秀。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教師要放低評價標準,只要數學練習題正確率達到80%,就可以評為優秀。而對于數學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還要進一步降低評價標準,只要做對一道題給予激勵,從而提高此類學生的自信心。
對于分層作業的實施,教師的教學理念很重要,要充分尊重差異。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學習方法以及生活環境等,都會存在差異,我們應該既關注知識、關注方法,更關注育人。當我們思考了這些問題,也就對分層作業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了。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縱深推進,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對他們的傾聽反芻,讓所有學生共同進步成長。
■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