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杰
【摘要】小學美術教育通過審美活動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對于新一代小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都起著正向引導作用,因此,小學美術教學模式對美育教育長足發展至關重要,而主題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在小學美術教學階段的應用可明顯提升教學質量,改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本文從小學美術主題單元教學入手,分析當前該教學方式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為日后的小學美術教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小學美術;單元教學;實踐與探索;問題及對策
前言
放眼整個美育界可以發現,小學美術在小學所有學科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美育教育對于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性逐步被教學學者所重視。但在美術教改的大環境下,小學美術主題單元教學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亟待改善,如教學主題單元分化不夠科學、單元主體意識不明顯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阻礙了小學美術教學的推進和發展,對學生美育教育落實起到阻礙作用?;诖?,作為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肩負改善教學改革的責任,通過單元式教學實踐的創新研究,努力改善教學活動,學生興趣不高,教學質量偏差的現象,使學生逐步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為學生日后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小學美術主題單元教學實踐與探索中的主要問題
1.單元教學模塊分布不合理的問題
通過對于小學美術(人教版)教材的研究發現,一年級到五年級下冊教材內容分布為每冊二十課,且內容關聯性不大、課程內容較少;六年級上冊與下冊內容僅有十五課 ,且難度較大、前后承接幾乎無過渡。例如:三年級上冊的美術教材中,第一課《魔幻的顏色》與第十四課《夢幻的城堡》同為對于顏色的認知和冷暖色調的學習,但由于兩節課實在相差太久,會導致小學生忘記之前學過的色彩知識,再次學習時又要重新講一遍,非常不利于色彩知識的記憶。這些現象表明教材確實豐富了小學生的美術課堂學習內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美術知識的掌握。這就需要小學美術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現實學習情況和學習訴求對教材進行分析梳理、結構優化、設計重組,使單元教學模塊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支持、互相過渡,為教學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
2.小學美術教師教學形式化的問題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和校方的要求下,小學美術教師對于主題單元教學均進行實踐與探索,受到傳統教育模式和思維固化的影響,部分教師對于主題單元教學還處于形式化的階段。例如:在學習《元宵節里掛彩燈》一課時,教師僅僅將課程設置進行單元劃分,根據教材要求指導學生進行彩燈的繪畫,對于民俗單元的設定和相關民俗課程沒有提及和引入,實際上對于主題單元教學的根本目的沒有任何幫助,更導致主題單元教學失去存在的意義。這需要教師盡快轉變觀念,從思想轉化出發深刻落實主題單元教學實踐[1]。
二、小學美術主題單元教學實踐與探索中問題的解決對策
1.優化調整單元主題設置
為使小學美術教材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更為“得心應手”,教師需對教材深度分析,對教學單元進行主題重組。例如:教師將五年級上冊中第一課《陶泥的世界》與第二十課《珍愛國寶---古代陶瓷藝術》進行合并優化,兩節課均為立體藝術造型學習和制作陶泥手工藝品,將欣賞我國古代陶瓷藝術與動手制作陶泥作品相結合,通過讓小學生觀察、了解陶瓷的由來和陶瓷藝術品的淵源歷史,來為自己手里的陶泥注入靈魂。這不光可以使小學生對于美術知識點記憶更深刻,還能使美術教學主題更加鮮明、教學方向更加明確。
2.教師明確教育意義并貫徹落實單元教學實踐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雖然教師不能做到絕對面面俱到,但還是需要通過對美育教育未來發展重要意義的了解來對課程單元設置進行優化,無論對于小學生美術成績的提高還是小學美術主題單元教學目的都有正向實踐作用。例如:一年級上冊中的第十四課和第十五課都是需要戶外探索的課程,《繁忙的大街》一課需要學生對車水馬龍的街景進行觀察,《乘上列車去畫畫》一課是需要學生在乘坐交通工具時進行創作,教師可通過整合單元教學方式將兩節課進行融合,僅通過一次戶外探索就可完成兩節課的教學目的,在保證安全并且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將學生帶到戶外,切實觀察街景后集體乘坐地鐵,真正實現“乘上列車去畫畫”。
結論: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小學美術主題單元教學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且現象也并不是很樂觀,所以這也就需要相關部門提高對美育教育重視,結合時代要求對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與改變,大膽的進行重組優化教學內容以提高課程效果,引導學生發現美并創造美并逐漸提高審美能力,從而使其可以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更好地面對一切。
參考文獻:
劉立軍.基于主題統整的小學美術教學單元開發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