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美



摘 要:在現代素質教育大環境下,培養高中生歷史時空觀念已經成為教師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時空觀念素養不僅是學生的認識歷史的一種觀念,也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因此,在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中,一線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個課題就是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而這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具有極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中歷史;高一教材;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培養策略
從近幾年的歷史高考可以發現,考察方向更加偏向思維能力和學科能力方面。考試題也覆蓋五大核心素養,其中對“時空觀念”素養的考察更為顯著,更加綜合。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對歷史知識有全面掌握,而且還要了解一段時間內容的歷史變遷,具體較強的學習能力與時空觀念素養。為此,高中歷史教學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該素養的培養,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應對高考。
一、歷史時空觀念概念分析
(一)時間概念
伊曼努爾·康德認為:世界在時間是有開端的,同樣,在空間上也是有限的。在歷史長河中,歷史現象主要是指事件的發生、過程以及結果,也是歷史人物的活以及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這種現象都在不斷更新與演變,并且按照規定的時間順序,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歷史時間性[1]。
針對時間概念,康德認為其主要是指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指年代,另一方面是指在某年代所發生的事件內容,也就是與每個時間點相關聯的歷史內容,以及該內容在歷史發展中具有什么作用,發揮什么效果。
(二)空間概念
對于空間概念,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定義:
廣義層面:時間與空間是相對存在的一種物質形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上下前后左右,同時還包括宏觀與微觀兩個領域的空間,如物理空間、數字空間、宇宙空間。
狹義層面:任何一件歷史事件,或者一個時期的射虎形態,都是以一定規模和地理位置,在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情都是處于某個地理環境中,這就是歷史空間性。
注意,歷史空間的研究與心理學、物理學等其他方面的空間研究不同,因此,歷史空間就是指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點、區域以及社會環境。
(三)時空觀念
觀念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是經過主體頭腦改造過的思想意識體系。
時空觀念是時間與空間兩個概念相結合形成得到觀念。以時間和空間為基礎的前提下,時空緊密相連[2]。簡單來說,時空觀念就是在具體時間與空間下觀察、分析、認識事物的一種觀念。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策略
(一)借時間軸,尋找脈絡
高中階段的歷史知識比較繁雜,學習難度比較大,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僅要了解事件的本身,還要對其中所包含的內在聯系進行探索,尋找歷史本質與相關規律。為此,教師要將復雜的歷史清晰地呈現出來,在呈現的時候要注意其時序性。具體可以采用時間軸的方式,利用時間這條線索將歷史事件有順序地呈現出來,雖然時間軸以時間為主要參考標準整理歷史事件,但是時間軸上所體現的內容是與時空融為一體的[3]。這種歷史事件梳理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清相關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其中關系,如圖1。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歷了六個階段,我們在圖1中已經體現,整個發展過程非常曲折,每個環節都與中國近代和世界有關聯。在建立該時間軸以后,學生對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開始與發展既有清楚的認識,對每個時間節點所發生的事情都有清楚地掌握。洋務運動標志著民族資本主義開始;隨后開展的一戰,為我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契機,進入到了黃金時期;1937年開始,到二戰結束,我國民族資本主義逐漸走向萎縮;直到1949年消失。另外,該時間軸上主要體現三方面內容,主要是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中國環境、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國際環境,這樣,學生就可以了解各個階段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委。
我們再拿《辛亥革命》來說,也可以采用時間軸的方法進行理解,如圖2
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辛亥革命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同學們會異口同聲回答道“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發。”學生的這個回答不能說全對,也不能說不對。實際上,辛亥革命可以劃分為“小辛亥”與“大辛亥”這個兩個概念,“小辛亥”是狹義上的,就是指爆發的那一年;“大辛亥”是廣義上的,是指孫中山先生所作出的一系列指導和措施。通過時間軸,學生不僅了解了“小辛亥”,對“大辛亥”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還可以將辛亥革命與特定的時間、空間有效聯系起來。
(二)借歷史地圖,聯系史地
由于文字缺乏直觀性,因此教師即便再清晰地用文字表述出來,也難以給學生構造一個立體的空間形象。為此,教師在開始教學中,可以采用歷史地圖,讓學生結合地圖理解文字內容。以“三大戰役”為例,如果教師僅依靠文字講述,學生難以理解三大戰役的偉大之處;如果教師可以出示歷史地圖,如圖3,那么學生就可以通過歷史地圖上的線路很清楚地理解三大戰役的偉大之處。1948年秋天,進入到了全國解放的關鍵時期,發動了三大戰役,分別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場戰役皆取得勝利,解放了我國東北全境、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華北全境。同時,三大戰役的勝利,為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奠定了基礎。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一個動態歷史地圖,將戰役的爆發點、走向一條一條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三大戰役。
可見,利用歷史地圖開展教學活動,可以進一步增強課堂內容的直觀性,學生對歷史事件以及軌跡有更加清楚地把握。可以看出,在歷史地圖中,線條、符號非常多,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也各不相同,教師要首先給學生講清楚線條、符號的含義,讓學生讀懂地圖;其次,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分析地圖中的區域線、經緯度、河流走向、海岸線等等,掌握地圖上的地理環境;最后,利用多媒體制作動態歷史地圖[4]。這樣一來,不僅使得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直觀立體,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也得到有效培養。
(三)創設情境,神入時空
由于現代和古代具有上百年、上千年的時間差,學生在現代環境下對古代很多知識是難以理解的,同時,解釋歷史事件屬于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基本內容,僅僅依靠時間軸和歷史地圖是難以達到最好效果。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史料給學生創設一個情境,從多個方面對歷史事件進行解釋。
就像在“太平天國運動”這一歷史事件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利用史料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了解運動爆發的原因。
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和軍費開支,極力搜刮,加捐加稅。1843年-1850年規模較大的群眾暴動有70余起,遍及十幾個省。
——《太平天國史譯叢》
鴉片戰爭后鴉片大量進口……造成白銀大量外流,引發了銀貴錢賤現象并日益嚴重。
——《太平天國史譯叢》
十九世紀四十和五十年代發生了許多自然災……1849年廣西的饑荒……害幾百萬人受這些自然災害的困苦,官府的賑濟充其量也是敷衍了事……受災民眾憤怒絕望,很容易被鼓勵去參加叛亂或起義。
——《中國近代史》
在完成呈現史料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會爆發太平天國運動?為什么爆發地點是廣西金田村?”
通過史料發現,太平天國運動并不是無緣無故爆發的,我們先從時間這個層面上來說,太平天國運動是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間所爆發的,簡單來說,鴉片戰爭是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之一。在鴉片戰爭結束以后,清政府所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巨額賠償款最后還是落在了底層勞動人民的頭上,導致勞動人民哀聲怨道;從空間上來說,廣西金田村地勢險要,糧食供給充足。并且廣西與廣東相鄰,深受基督教影響,而這也為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發動人民群眾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教材上并沒有對為什么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爆發作出詳細解釋,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可以從時空上進行解釋,重建歷史空間,讓學生對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原因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時空觀念素養。
結束語
在歷史學習中,時空觀念素養至關重要,新高考試題中也處處體現著時空觀念素養,因此,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積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培養,如時間軸、歷史地圖、史料情境等,從多個層次激發學生的時空觀念,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時空觀念素養,最終形成歷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俞鈺培.培養高中生歷史時空觀的必要性和策略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8,000(028):72-73.
[2]張焰紅.高中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以’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形成’為例[J].南北橋,2018,000(016):1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