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蘭
【摘要】核心素養作為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對小學數學教育有很大的啟發。數學知識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只有學好數學,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才可以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核心素養的理念出發,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觀點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獲得思維方式、關鍵能力和數學品格上的全面成長。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主體;核心素養;探究課堂
小學數學教育對學生的數學終身學習起到啟蒙的作用。在這一時期,教師要站在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上,正確認識到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讓核心素養教育來幫助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可以分為思維方式、關鍵能力和數學品格三個維度,而數學作為一門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具有很強的探究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用探究的課堂教學手段,讓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觀察和思考,營造充滿互動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各個維度的數學核心素養都可以得到協調的發展。
一、回歸現實,優化學生思維方式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工具性是數學最本質的特征之一。因此,從現實生活出發是落實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最主要途徑,也可以點燃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成就感與意義。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語言、信息技術、實物等手段創設真實的學習情景,讓學生站在數學的觀點去分析情景,改變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從而實現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優化。
比如,在教學《單式折線統計圖》這一節內容時,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給學生展示了一張表格,上面記錄了某一家奶茶店在過去一年十二個月里,每個月販賣出奶茶的數量。在學生知道了表格的內容之后,筆者再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可以說一說這家奶茶店哪個月的生意做得好嗎?”學生聽到問題之后立刻又去看表格,從里面發現了數據最高的月份。當筆者又問學生哪個月的生意最不好時,學生又去重新看數據。在這之后,筆者對學生說道:“同學們,我們這樣一次次地去觀察數據也太慢了,大家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我們快速地找到想要的數據嗎?”這樣,在學生表示出了疑惑和好奇心之后,筆者再引出折線統計圖的概念,并且將與案例相關的折線統計圖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發現折線統計圖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有助于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在面臨同樣的問題時快速地找出解決對策。
二、學有所用,培養學生關鍵能力
數學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缺乏將所學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的意識,說明小學生的關鍵能力素養還有很大的缺失。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應用學到的數學知識或者觀念,讓學生親身驗證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在數學應用當中再次獲得啟發,促進學生合作、創新等關鍵能力的形成,為學生的數學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實踐性的任務,讓學生親身體驗扇形統計圖的實用價值。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要調查的方向,并且給學生指明思路,讓學生試著了解“本班學生的興趣愛好大體分布”“當地居民每月用水情況分布”等事實。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出了一個可以進行調查的方向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并且尋求家長、互聯網等的幫助,利用網絡調查、問卷調查、采訪等方式獲得數據,接著使用扇形統計圖來整理數據,制作成一份調查報告。這樣的任務給了學生極大的自由度,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和需要來設計任務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收獲學習的樂趣,感受自己的成長,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合作、自主學習、調查等關鍵能力。
小學生對新的知識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但是學生的這種接受只是淺層次的,要想使學生可以真正地將所學知識內化成為自身的能力,還需要學生進行生活的實踐探索。因此,教師必須要做學生生活中的“師傅”,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去使用從教材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獲得各種關鍵能力上的成長。
三、提升感受,塑造學生數學品格
小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是以情感和形象為主的,在過去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因為教師經常會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手段,并且將成績放在學生能力的前面,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煩躁、壓抑的情感,十分不利于學生數學品格的塑造。數學是一門比較注重學生邏輯思維的學科,這一點對于小學生來講是比較大的考驗,但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卻是可以從外部環境改變的,如果教師可以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感受,讓師生雙方都在飽含熱情的前提下進行交互,則可以使學生更加輕易地收獲數學學習的滿足感,對于塑造學生良好的數學品格大有幫助,也可以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有成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忽視在教學中展開情感教育,直接讓學生記住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導致學生最終雖然學到了知識,卻不懂得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利于學生數學品格的形成。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圓周率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圓周率的發展過程,讓學生知道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先哲們就已經開始了對圓周率的探索,并且在不斷的研究中,得到了越來越精準的圓周率數據,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圓周率的“前世今生”。這樣,數學課堂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計算課,而是成為了精彩的數學文化課堂,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為學生的數學品格形成提供重要的載體。
身為教師,我們應當站在教育的前沿,關注學生的實際成長需要,使學生獲得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因此,為了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大膽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索,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從而落實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優化小學數學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于嘉文.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踐研究[D].沈陽大學,2018.
[2]周淑紅.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