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盼
【摘 要】 閱讀是閱讀,理解是理解,兩者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學生首先要學會閱讀,才有可能理解。而閱讀并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且每個作者的寫作習慣都是不一樣的,根本沒有竅門可言,但借助一些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適當的提升效率,比如改變教學策略。就像是前面說的,想要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就必須通過積累,一點一點進行提升,但學生本身并沒有這個意識,在課上的時間又有課程要講,學生根本沒辦法進行積累提升。不過也不是完全沒辦法,比如群文閱讀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通過觸類旁通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的理解,還能有效地加快學生的積累,兩全其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理解? 群文閱讀? 加快積累? 自發閱讀
想要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單靠課上的時間是絕對不夠的,教師需要想辦法讓學生自發的進行閱讀,因為閱讀并不是一件很無趣的事情,學生缺少的只是耐心,只要學生能夠明白這一點,積累的速度會顯著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會得到提升。但如何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呢?語文教師應該都知道,每一本書都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且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前兩者對耐心不足的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個有趣的東西,因為這里都是為了后面的事情進行鋪墊,且后面兩者雖然有趣,也是在犧牲前兩者的前提下出現的,但其吸引力是不變的。教師只要在教學中先讓學生知道高潮或者結局,以此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發的進行閱讀。
一、群文閱讀
首先,學生需要理解課程中的知識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是散文中的形散而神不散,小學生根本沒辦法看到這一點,在他們的眼中,這些平淡到了極點的東西一點意思都沒有。這種情況下,學生連閱讀都是個問題,更別說理解了。但群文閱讀不同,教師可以找到相關的文章讓學生一同進行閱讀,這種情況下,學生有了選擇,且每一篇文章的文筆、風格都是不同的,當學生有了選擇,和下意識的將這幾篇文章進行一個對比,以此來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文章進行閱讀,且因為這些文章的相似性比較高,觸類旁通之下,學生增長了自己的閱讀量,還理解了課程,兩全其美。
例如,我在講解《夜書所見》這一首古詩詞的時候,就會將重點放到作者所看到的東西,因為作者所在的時代和我們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想要讓學生完全理解就必須要讓學生知道作者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經歷的事情。所以,我在剛上課的時候并不會著急開始講解,而是先讓學生看看作者的處境,并且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進行思考,如果自己和作者的處境一樣,自己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學生的答案肯定是千奇百怪的,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我要做的,便是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我會找到幾個和作者處理方式不同的古人,并且讓學生看看這些人在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后的處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閱歷,當學生不在因為情緒而犯錯誤的時候,這就證明學生有了一定的成長,也就證明學生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進行思考,比如閱讀。
二、加快積累速度
教學策略是限制學生的原因之一,在一個近乎完全封閉的課堂中,學生或許會嘗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將一個人限制在一張桌子面前長達一個小時,并且每天都這樣。因此,教學策略必須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加快學生的積累速度?,F在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隨便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就比如問題式教學,這種方式互動性更強,教師可以通過話語來對學生進行引導。
例如,我在講解《秋天的雨》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就會改變教學策略,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積累速度。從短時間的角度來說,群文閱讀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快對課程的理解,還能讓學生積累課外知識,兩全其美。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會選擇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閱讀看似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但你想要從作者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中找到后續情節的發展,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容易,那就證明作品的質量并不是很好。我會在講解之前讓學生想想自己見到的秋雨是什么樣子的,并且嘗試著將其寫在紙上,然后自己和文章進行對比。學生的作品和課程肯定有著非常大的差距,有的時候明明要描寫的東西是一樣的,但卻因為詞匯上的不同導致寫出來的感覺完全不同。這便是積累的好處,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明白這一點,閱讀的時候注意思考,以此來加快速度。
三、引導學生自發的進行閱讀
就像前面說的,想要文章中的情感爆發出來,就必須經過之前的鋪墊,不然的話,學生只知道這個人干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僅此而已,在剛看的時候可能會有些興趣,但轉眼間就會忘掉。但如果在吸引學生興趣之后,再將這件事當作任務,讓學生完成,這樣的話,學生便不會忘記,且真正的好書學生在閱讀的一瞬間便會被其吸引,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教師在講解開始之前或者結束之后,可以找到一本書中最為有趣的地方,以此來吸引學生,并且在下課的時候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進行閱讀,當他們被吸引的時候,興趣自然就上來了。
總而言之,想要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學生的興趣上入手,因為小學生的閱歷非常少,對一切新奇的東西都會感覺到有趣。這種情況下,教師想要找到學生想要的東西就會變得非常輕松,教師借助這一點進行誘導,同時改變教學方式,在講解的過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東西,給學生布置任務,以此來讓學生自發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 朱潔如.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層級特點與結構優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7).
[2] 朱潔如.學科關鍵能力監測研究——以常州市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監測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