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要求以及教學內容,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樣能夠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發展個人的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其長期發展。因此,本文以高中數學學科為切入點,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教學策略展開具體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核心素養;抽象思維;推理能力
數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且重要的課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在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師常常只是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并且以“題海式”為主展開教學活動,這樣造成學生機械化的學習,不利于學生長期學習與發展。而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教師能夠將具體的數學教學目標與數學核心素養相聯結,并且以核心素養為隱性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方法,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抽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揭示具體問題,培養抽象思維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不斷轉化的過程,而抽象概念是在解決一定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揭示具體問題,使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抽象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內化并吸收數學概念,還能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抽象思維,從而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指數函數”教學活動中,為了使學生抽象概括出指數函數的概念,教師首先呈現具體問題,即:某種細胞在分裂時,由1個分裂為2個,2個分裂為4個,依次分裂下去,1個這樣的細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細胞分裂個數y與分裂次數x有什么關系?有一根1米長的繩子,第一次減去繩長的一半,第二次減去剩余繩長的一半,剪了x次后剩余y米,x與y之間有什么關系。隨后,組織學生以這樣的具體問題為導向展開思考、討論,建立數學模型,以此概括出函數解析式的共同特征,把握其本質,進而抽象出指數函數的概念。由此可見,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加深學生對基礎數學知識的理解,還進一步發展了他們的抽象思維。
二、創設操作空間,提升推理能力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為了提升學生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教師應創設操作空間,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發現數學規律,掌握數學概念,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切實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還能夠提升他們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從而促進數學素養的逐漸形成。
例如:在“函數的基本性質”教學活動中,為了使學生通過刻畫函數圖像,把握函數的變化規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展開操作活動,即:刻畫幾個不同函數的圖像,隨后,引導他們觀察并思考相應函數的變化規律,進而使他們意識到“隨x值的增大y值的變化情況”,最終總結出函數單調性的含義。由此可見,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能夠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發現數學規律,揭示函數單調性的邏輯關系,進而促進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得到逐步發展。
三、注重演示過程,提高運算技能
運算技能是一種數學能力,也是最基本的數學核心素養。其中,運算技能包含運算方法、運算法則等等。而運算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系統地演示運算過程,使學生把握運算法則,提升運算技能,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運算思維的靈活性,還能夠提高他們運算的準確性,以此發展他們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平面向量的運算”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靈活運用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運算律計算具體問題,教師首先結合具體情境設計問題,即:人用100N的力朝著與水平線成30度角的方向拉小車,使小車前進了100m,這個人做了多少功?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使學生理解了“這個人做的功實質上為力與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在不同角度時做功的大小,并演示運算過程,使學生掌握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由此可見,通過系統化的演示,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運算定律,還潛移默化地提升了他們的運算能力。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理念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學生對基礎知識地掌握,與此同時,教學目標的維度也在由三維教學目標逐漸拓展為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由于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學科教學的隱性教學目標,也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應挖掘數學教材中不同模塊的核心素養,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措施將其滲透到課堂中,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完成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的有意義構建,還能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完善他們的數學認知結構,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國明.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及教育價值[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15):30-31.
[2]莊志剛.對高中數學核心素養與教學設計的思考[J].中學數學雜志,2017(4):1-6.
本文系天水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論文,課題批號:TS [2019] LX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