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捷



【摘要】文章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闡述了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應防止低效化、碎片化、形式化的三大活動設計原則,并結合一節初中英語課外閱讀課,設計了“激活→梳理→整合→建構→深化→遷移”的閱讀活動鏈,詮釋了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思維品質
在英語學習活動觀視域下,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的提升。
一、學習活動觀下培養思維品質的英語閱讀教學活動設計原則
(一)活動的設計應以思維品質培養為目標,避免活動低效化
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是英語閱讀教學的應有之義。然而,當前不少閱讀教學活動設計過于機械化,僅停留在文本表層解讀,缺乏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尤其是高階思維的挖掘。因此,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設計活動時,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為目標,摒棄程序化、模式化的低效活動。教師只有有意識地選擇教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的思維水平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轉化。
(二)活動的推進應圍繞主題意義形成活動鏈,防止活動碎片化
英語教師應圍繞閱讀材料的主題意義開展教學活動,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主題情境,分層次、有梯度地推進主題活動,將各個教學活動形成一條有機的活動鏈。在解鎖活動鏈的過程中,學生思維逐步得到激活與發散,環環相扣,圍繞主題意義形成一條由低階向高階螺旋上升的思維鏈,有效地防止了碎片化的教學活動帶來的思維孤立與割裂。
(三)活動的落實應以學生主體體驗為標準,杜絕活動形式化
英語學習活動觀提倡教學活動應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以舊帶新,幫助學生建構新概念,實現由文本知識獲取向實踐能力培養的創新性遷移。另外,教學活動應最大化地調動全體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文本深度學習的積極性,留出充分的活動時間,使所有學生的學習體驗得到豐富與增強,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二、學習活動觀下培養思維品質的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實踐
現以課外閱讀材料《英語時文閱讀》的語篇The Qingming Festival為例,探究英語學習活動觀視域下如何開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類活動來培養初中生的思維品質。該語篇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介紹了清明節的歷史和習俗。
(一)學習理解類活動
學習理解類活動主要包括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基于語篇的學習活動。教師應圍繞主題創設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引出要解決的問題。
1.感知與注意:激活圖式認知,導入文本話題,啟發聯想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不能依靠說教式的知識傳遞,尤其是在教學活動發生之初,更要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生活體驗和已有邏輯知識,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動機,激發學生思維。
【教學片段1】
T:Which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s also about the dead,like Halloween?
S1:The Qingming Festival.
T: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Qingming Festival? When is it? Why is it held?
S2:It is usually held on April 5th...
【設計意圖】圍繞節日主題,以問題串聯起課內學習與課外補充,將學生的注意力由文本語境遷移到生活情境,啟發了學生的聯想思維;以問題鏈激活學生關于清明節的圖式認知,激發了學生用英語描述已有生活體驗的渴望;同時,制造出一些信息差和語言差,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2.獲取與梳理:繪制思維導圖,梳理文本信息,活躍邏輯性思維
思維的邏輯性是指在思維過程中有根有據,條理分明,層次清晰,前后連貫一致。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是常見的梳理文本信息的教學手段,以圖示的形式將文本信息有條理地呈現出來,有助于學生邏輯地建構教學新知,活躍了學生的邏輯思維。
【教學片段2】
T:Try to find the answers in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the mind map.
圖1
【設計意圖】以思維導圖輔助學生提取和梳理文本信息,避免學生信息獲取的碎片化,同時活躍學生新知建構的邏輯思維。此外,該思維導圖是在導入環節激活學生已有圖式的過程中生成,并進一步用于后續文本閱讀中導引學生梳理語篇信息,體現了學習活動觀下教學活動之間的關聯性。
3.概括與整合:尋找主題句,關注語篇結構,強化邏輯性思維
概括與整合能力是邏輯性思維發展的重要體現。不斷地進行概括和整合訓練,有助于學生從冗長的文章中歸納主旨,從零散的論據中提煉論點,從復雜的現象中分析共性,強化其思維的條理性、層次性和邏輯性。因此,英語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語篇結構,根據不同的語篇特點找出關鍵信息,提煉文章主旨。
【教學片段3】
T:What kind of passage is it? A story or an introduction?
S:An introduction.
T:Can you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in each paragraph? Where are these topic sentences?
S:Yes. They are usually at the beginning or end or each paragraph.
T:So when you are writing a passage,you should also state the topic sentences first.
【設計意圖】尋找主題句,是提升學生概括能力,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有效途徑。在尋找主題句中,引導學生發現英語語篇段落的常見布局方式——總分結構,一方面可以啟發學生學會運用主題句來整合文本信息,強化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另一方面,反向指導學生的英語寫作:在進行英語書面表達時,采用總分式寫作手法,先總述論點或主題,然后以論據或細節闡述來支撐,做到有理有據,條理清晰。
(二)應用實踐類活動
應用實踐類活動主要包括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深入語篇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開展描述、闡釋、分析、判斷等交流活動,逐步實現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內化,鞏固新的知識結構,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
1.描述、闡釋與內化:開展對話式復述,建構新概念,深化邏輯性思維
基于主題語境,教師引導學生用新的知識描述語言或文化中的具體現象,闡釋對現象的認知與理解,有助于學生內化新獲取的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建構新的知識概念,形成新的知識框架,深化對于新知的邏輯思維。
【教學片段4】
T:Simon is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the UK. He wants to know about the Qingming Festival. Can you help him? Work in pairs and finish the dialogue below.
【設計意圖】以對話的形式展開語篇復述,降低了完成任務的難度,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課堂的互動性。在相互交流中,學生進一步梳理了關于清明節的英語認知,整合了文本內容,進一步深化了邏輯思維,吸收和內化了新建構的有關清明節的英語概念。
2.分析、判斷與運用:設計多模態任務,推動深度學習,聚焦批判性思維
陳則航等提出,批判性思維能力包括積極思考、深度理解、分析判斷、推理論證,要對所讀到或聽到的觀點和方法有自己的看法,并具有分析問題、形成觀點和策略以及自我糾正的能力。英語教師應設計多模態任務,如繪本分析、歌曲賞析、小組辯論等,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教學片段5】
T:Simon's cousin——Tom,has just spent the Chinese Qingming Festival with his host family.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find what is wrong.
S:...
T: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s story?
S:We should 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
T:That's right. As the saying goes,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設計意圖】以手繪本的形式,吸引學生分析繪本主人公湯姆在慶祝中國清明節時所犯的不合時宜的錯誤,促使學生運用新學的有關清明節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來回答問題,實現新學知識的內化。并且,在分析完湯姆的問題之后,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入鄉隨俗”的結論,將文本情境遷移至現實情境,實現新學知識的實踐化。整個轉化過程是建立在學生深度理解文本、準確分析問題、理性歸納總結的基礎之上的,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遷移創新類活動
遷移創新類活動主要包括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或作者態度進行推理與論證,批判、評價作者的觀點,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的問題,理性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
1.批判、推理與論證:開展小組辯論,鼓勵質疑辯駁,延伸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理性地質疑,不盲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就是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科學辯駁、理性表達自我觀點的能力。基于主題情境的小組辯論,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提倡在小組合作中有理有據地辯駁他人觀點,引導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從而對事物形成自己的全面而理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和世界觀。
【教學片段6】
T:But when not in Rome,should we do as the Romans do? Nowadays,many Chinese people like to celebrate Western holidays,including Valentine's Day,Halloween,Christmas. Should we Chinese celebrate Western holidays? 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and have a debate.
【設計意圖】質疑與辯駁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與關鍵。對于前一活動學生所得出的“入鄉隨俗”的結論,教師拋出“不入鄉,是否可以隨俗”的疑問,沖擊學生的已有思維,推動學生逆向思考,結合很多國人喜歡過洋節這一現象,引出辯題——“中國人是否應該過洋節?”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表明自己的觀點,而且要利用各種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與立場。梅德明、王薔指出,所謂批判就是理性思考,要善于通過搜集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可見,學生在話題辯論中的針鋒相對,正是其批判性思維迸出的火花。
2.評價、想象與創造:遷移學習情境,激活想象創造,培養創新性思維
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特點,既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的任務,也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學任務不應僅局限于教學文本。英語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于語篇但又高于語篇的教學任務,實現學習情境的遷移,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片段7】
T:So holidays and their celebrations are highly related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our life. Do you want to have a holiday of your own—Students' Day? Can you design a holiday for yourself,including its date,purpose,activities and so on? Please work in groups.
【設計意圖】遷移學習情境,跳出語篇文本的學習和探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體驗,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設計一個屬于自己的節日——學生節,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以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梳理思路,搭建腳手架,同時引導學生在描述新節日時運用語篇中的相關表達,實現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發展的雙提升。
三、結語
閱讀與思維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繪制思維導圖、尋找主題句等學習理解類活動,強化了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對話式復述、多模態任務等應用實踐類活動,磨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小組辯論、主題設計等遷移創新類活動,活躍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在“激活→梳理→整合→建構→深化→遷移”等環環相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形成一條有機鏈,得到了不斷地延伸和發展。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張獻臣.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痛點分析與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06):1-7.
魯詩嘉.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報刊閱讀教學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0(10):36-41.
葛炳芳,洪莉.指向思維品質提升的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11):110-115.
文秋芳.口語教學與思維能力的培養[J].國外外語教學,1999(02):1-4.
林崇德,胡衛平.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29-36.
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