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發展為我國高等院校文科專業發展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創新發展大學英語教學是所有高校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本文試以選自大學英語教材中的一課為教學課例,旨在以政策標準為指引,以實踐為落腳點,拋磚引玉,探索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學英語創新教學。
【關鍵詞】新文科;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人文性;工具性
【作者簡介】劉曉娟(1978-),女,漢族,甘肅武威人,蘭州工業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商務英語。
【基金項目】2020年度甘肅省普通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一般項目“基于PDCA視域下混合式教學與大學英語課程兩性一度的耦合研究”(項目編號:Y202007)。
引言
2019年4月29日,為促進中國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教育部在天津召開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會上明確提出,在近三年內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其中,“新文科”是指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機會。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必要環節,是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公共通識必修課,也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教育部2018年3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指出:外語類專業可與其他專業相結合,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跨學科學習。由此可見,新文科背景下,高等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與時俱進,依托學校特色,建設現代教育技術輔助下的“外語+思政”“外語+專業”的新文科專業,通過大學英語教學創新發展,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 “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
一、新文科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文科是在傳統文科基礎之上的革新和提升,其主張的文理交叉、跨學科學習,有助于打破文理學科壁壘,充分發揮英語語言功能,讓語言學習有機服務于專業發展,真正實現“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如工科高等院校主要培養高端技能性人才,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學科培養模式,是工科人才引領工業企業走向國際的有力保障,可以真正滿足全球化市場下跨國企業對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但是,新文科的建設與發展也為大學英語教學帶來挑戰。一方面,新文科背景下,學科交叉和融合創新的要求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極大的挑戰,這要求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教學能力,還要掌握各類交叉學科的相關知識,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高復合教學能力,把自身也培養成高級復合型的英語教師。另一方面,新文科還不是學科知識的疊加,需要做到有機融合,語言服務專業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合理有效組織教學,還能真正把英語和專業融會貫通,有機互助。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目前存在的問題
1. 價值觀導向問題。從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特征來看,目前教學中普遍存在一種問題,就是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脫節,課程思政導入內容過于死板生硬。因此,如何在教授學生學習英語語言文化的同時,有機融入思政教育,保證思政育人效果、做到立德樹人?如何在不同價值觀的文化碰撞中培養有正確價值觀的新一代年輕人?這是目前大學教育中課程思政的意義所在,也是踐行全人教育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實踐所在。
2. 英語通識教育與學科專業分離的問題。從大學英語課程的工具性特征來看,目前教學存在英語通識教育深度、廣度不夠,英語教學與學科專業相分離,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分離的問題。如何因材施教,特色育人;如何將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與學生所學專業緊密結合;也成為大學英語教學創新的另一難點。
3. 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融合不夠的問題。新時代大學生是伴隨網絡長大的“網絡原住民”,鑒于此特征,在教學中無法根據課程特點,使用創新的教學策略、方法、技術解決課堂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也是當前教學中較為普遍的問題。教師應不斷提升信息意識,積極探索適應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發展的新范式。
三、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案例分析
針對以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新文科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教學創新中兼顧大學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成為教學創新的著眼點和突破點。
本文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中的第四單元“美國夢”為例探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創新,以求拋磚引玉,激發大家教學創新的熱情與靈感。
該單元的主題課文是“托尼的美國夢”,這篇文章摘自1991年的Cleveland Enterprise Magazine雜志,講述的是一名因大蕭條失業的意大利移民托尼在美國白手起家,逐步過上有車有房有農場的夢想生活的故事。美國歷史學家James在他的《美國史詩》中第一次提到“美國夢”一詞,并將其定義為讓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實現自我。這對去美國謀生的人來說意義重大。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革,“美國夢”已經逐步改變了最初的模樣。如何正確引導價值觀尚未成熟穩定的青年人正確理解該主題,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筆者嘗試在教學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全程貫穿,潤物無聲。思政點主要通過三個逐層深入的問題串聯,激發深入思考的同時,思政育人、立德樹人,并在此過程中逐步實現不同等級水平的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價值目標。三層問題分別是:
1. 作為普通人,你的夢想是什么?如何實現你的夢想?
2. 作為一名中國的大學生,你的夢想是什么?如何實現你的夢想?
3. 作為一名擁有專有技術(以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為例)的大學生,你的夢想是什么?如何實現你的夢想?
三個問題把課文主題通過縮小——恢復——擴大的方式重組主題重點,從而升華對課文主題的理解。首先,在導入環節將課文主題縮小為“夢想”,讓同學們充分探討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普通夢想。該環節通過線上討論,投屏分享,詞云分析,從而直觀地向大家展示出大家較有共性的夢想。其次,通過一段對美國普通老百姓關于“美國夢”的采訪視頻,找出美國普通百姓夢想的共性。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我們都有著富有、健康、和睦、團結等共有的夢想,從而引出“我們該如何實現夢想”的問題,并進入課文學習。
通過泛讀、精讀全面理解課文內涵后,最后總結課文主題:Tony實現夢想的故事是一個白手起家、勤勞努力、不斷奮斗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卻不是美國本身成就了他的夢想,他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He made it by himself)。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致辭時說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不只是美國夢的實現路徑,更是所有人夢想實現的必經路徑。至此,第一個問題得到回答: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過幸福、富裕、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由我們自己的努力實現的。
家是小國,國是大家。以當前一些國家對“中國形象”的曲解或誤解為例,引發同學們對第二層問題的深度思考。即作為青年先鋒代表的大學生不僅是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更是實現家國夢想的生力軍。為有機融合該思政點,同時提高同學們的綜合能力,設置一道實踐型作業:以弘揚正能量,讓世界了解真實的故事為目標,用英語向外國人講述一個中國人的正能量故事。為幫助同學們有效順利完成該任務,我們分小組畫講述該故事的思維導圖,并提供詞匯和常用句式結構的幫助。該作業的有效完成就是對第二層思政問題的最好解答。思考和完成作業的過程更是思辨性思維的培養過程。
為兼顧大學英語課程的工具性,教學創新中還把英語學習和土木工程專業學習結合起來,實現語言學習服務專業學習的目標。該目標的實現以該單元長篇閱讀I. M. Pei為線,通過多模態教學方式逐步剖析美籍華裔建筑師的家國情懷和保持民族特色的建筑理念,并引導學生思考:作為一名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如何實現家國夢想?為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此處設置創編型作業:請結合蘭州地方特色設計一個蘭州的地標性建筑,并用英語進行簡要介紹。同時,通過課文總結和專業詞匯列表,語言結構分析及說明性文字的解說技巧視頻,幫助學生更高效完成任務。該作業的順利完成是對第三層思政問題的有力解答,也是將英語和專業有機結合,讓語言真正服務于專業應用,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過程。
四、大學英語創新教學效果考評體系
有效的教學考評是對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為全面有效評估教學效果,本教學創新在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下,提供清晰合理的評價規則和標準,保證測試類型的多樣性,考核范圍的全面性,積極創造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的機會,做到合理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努力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前、課中、課后考核相結合;主、客觀考核相結合;過成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相結合;師生評價、生生互評、自我評價相結合的全方位動態考評體系,以保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效果,并能在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改進問題。
結語
整體來看,本課程教學創新重點可從五個方面尋找突破點:
1. 教學設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思政育人與教學內容有機統一,潤物細無聲。
2. 注重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讓信息技術有效服務于興趣驅動、課堂互動、課堂管理和學習效果監測。
3. 課程教學設計本著產出導向的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設置實踐型作業、創編型作業及合作型作業,讓趣味和任務驅動學生逐步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4. 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的適度融合,做到語言服務專業發展。
5. 動態考評體系。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考評和反饋做全方位動態考評,最后形成高度有效客觀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唐陽,馮鑒,Thomas Lane.以專業為導向的工科英語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85-188.
[3]張秋霞,邱麗君.新文科背景下農業院校外語專業發展討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