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玲
摘要:為了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面提升化學課程的引導作用,改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需要了解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并且構建核心素養教學體系,從而保障初中化學教學水平的全面發展。本文從初中化學核心素養角度出發,充分分析初中化學教學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以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法的優化途徑,從根本上讓學生了解化學學習的本質,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前言:化學學習核心素養的養成是學生對各類化學現象的認知現象的深入了解,由于初中生是首次接觸到化學學科,對于大部分概念都較為陌生,探究性學科的學習方式往往會讓學生不知道如何展開學習,沒有掌握良好的解決方法。培育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需要重點針對化學知識點的特征、價格與本質的三個角度出發,讓學生了解其特點,并且具備基礎的創新意識以及科學探究精神。此外,化學核心素養雖然不是重要的知識點或者化學學習方法,但是對于加強學生學習能力,自主掌握知識、提出創新、提出質疑的能力都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因此,如何在初中教學工作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水平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方式也從傳統的解題教育模式轉變為綜合能力與科學化探究精神培養上來。初中階段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是夯實基礎、知識積累的過程,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升學壓力。在教學培養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重視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教育的培養。初中化學的本質是物質變化特點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其學習生涯中學習思維的形成,打破思維定勢都有著一定的輔導作用。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初中化學的教學工作還存在不足之處。由于化學教學的概念有別于其他學科,概念知識對一個變化的事實進行闡述,但是事實呈現的過程才是知識的重點,學生需要了解化學變化的本質、不同物質的屬性、不同變化的特點等,在此基礎上再去分析結果在實際中的合理運用,這就對實驗操作提出了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化學課堂上都沒有進行化學實驗教學, 往往是通過展示的方式讓學生知道基本過程與基本原理,缺乏讓學生的實踐操作,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初中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幫助認識本質,建立學生的學科知識體系
充分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需要從完整清晰的化學世界觀角度出發。由于化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花大量的時間,并且多次提到變化的本質含義,并且將化學特征與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結合,在此基礎上,將各類化學變化聯系到實際當中,不斷讓學生加深對化學物質的基本性質與變化過程。此外,采用與生活場景相聯系的方式也能夠有效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提升教學效果。
(二)利用情境創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思維與自發性思維的培養是化學核心素養養成的關鍵。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課堂興趣,幫助學生營造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將生活場景與化學知識聯系起來。通過對化學家的奇聞異事與歷史典故進行講解,調動學生課堂情緒,將一些化學變化的大型實驗采用PPT視頻的形式放映,讓學生了解化學的美妙,引領他們主動參加到學習當中。
(三)創新教學模式,培育學生的創造力
自主探究與動手能力是化學核心素養培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化學知識具有零散化的特點,如何強化知識積累,搭建系統化長期化的工作,就需要對化學知識進行反復鞏固與多次聯系。學校與教師都應該推廣創新化的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在化學課堂學習的參與度。通過競賽、實驗競答、實驗設計大賽等方式,讓學生切身參與到化學學習當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了解當前教學工作中的問題,不斷總結經驗,為后續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基礎。
結語: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本質特點就是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為目標,達成全方位的綜合化發展。化學學科作為一門變化為本質的學科,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需要以引導學生興趣為主要前提,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綜合創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需要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斷總結經驗,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活動,實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的全面統一,從根本上達成化學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胡巢生.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教學設計——以“質量守恒定律”為例[J].化學教學,2018,02:45-49.
[2]周冬冬,王磊.初中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追蹤評價研究[J].中國考試,2018,12:25-32.
[3]陳灶陽.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0:59-60.
[4]黃菊.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1:93.
[5]張寧.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0: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