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
摘要: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這導致教師不得不跟隨國家政策的導向探索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培養方法。初中科學這門課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這四門可以獨立出來的科目,其學習內容數量多且學科交叉大,這給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教學難度,且講授知識點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更是給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本文基于提高初中生核心素養的這一目標,探索合適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科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核心素養具體指的是“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不同于傳統的教育中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的模式,其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如何考試,還要知道該如何做人、如何解決各種生活中的問題,這對于學生、教師都提出了不同于以前的更高要求,但在這一要求的推動下,師生也將有巨大發展空間。
1.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首先,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家長、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根據“唯分數論”,“對成績好的學生一切順從、對成績差的學生徹頭徹尾地貶低”這一現象將有所緩解,校園氛圍將更加和諧、平等、正能量;其次,在“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家長、老師們的關注點將更加多元化,除了考試分數之外還會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的思維體系等等,學生的發展從而也將更加全面化,不再是傳統模式下培養的“書呆子”;再者,培養核心素養的大目標提升了對初中科學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要求,為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將培養核心素養的內容與課程知識融合在一起,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學,久而久之教師的教學能力得以提高,同時也為學校綜合實力的提升帶來機會。
2.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2.1通過“項目化學習法”培養學生的思維體系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將傳統的“學科概念”視作值得探討的“有趣話題”,以這一話題為中心,通過情境化設計使不同學科圍繞這一話題通過知識點聯系起來,將多學科知識內化于有實際意義的項目中,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合理、科學地引導,帶領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并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協作,從而使學生在完成項目和解決項目中的實際問題這一過程中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一預期效果。
初中科學看似是一門科目,但實際上包含物、化、地、生這四個學科,這四門學科若是兩兩之間毫無聯系則學生會質疑那為何不單設四門課而是將這四門學科并成一門科學。若是能通過項目化學習法教學,則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這四門學科之間暗含的聯系,建立宏觀的思維網絡,并通過聯系對這四門學科活學活用。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從而自行探索學科之間的奧秘。
例如在進行八年級下冊第二章“天氣與氣候”的教學時,該章涉及的內容對應的是地理學科,但在進行“壓強”一節的教學時,可以適當與物理中的“壓強”相關知識點掛鉤。從地理角度的壓強所涉及的例如大氣壓強的大小、壓強隨海拔的變化而如何變化等內容可以深入提及物理中關于壓強的計算公式,讓學生體會學科與學科之間是相輔相成、無法分割的。
在進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的教學時,其中關于“水的浮力”從屬于物理學科,關于“物質的溶解”從屬于化學學科,關于“水資源的利用、開發和保護”從屬于地理學科,教師在進行這一章的教學時便可以通過知識點的串聯及合理過渡讓學生感受學科相連的樂趣,同時還可以進行生物學科相關的水知識的拓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求知欲。
2.2通過“提質減負法”提升學生課堂及課后學習效率
初中課業繁重程度較小學而言有了較高的提升,而科學這一門課程中又包含“物化地生”這四個小門類,四個門類交叉在一起,學習內容又多又復雜,因此初中科學教師必須對課堂及課后作業進行合理安排,避免對學生帶來過大課業壓力。
“提質減負法”一方面在于課堂上對所講內容進行精簡,在此要使教師樹立“三加三減”的教學原則,“三加”是指“講重點、難點、易錯點”,“三減”是指“不講學生已會的、自學能學會的、講了也不會的”。在此原則下課堂效率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在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時要更加注重題目質量,避免布置大量重復的低難度題目,應將題目分為“易中難”三個級別并按照7:2:1的比例進行布置,使學生做有質量的作業而非做大數量的作業。
2.3定期進行“加減乘除法”以保持自身狀態
綜上所述通過“項目化學習法”“三加三減法”“提質減負法”不僅可以達到幫助學生串聯科學這一大課程中各知識點的效果,還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在教育部的核心素養培養導向下,學校及教師從只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及綜合能力,可以真正達到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這一預期目標。
但萬事切忌過猶不及,在不斷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也需要培養其及時進行自我反思及知識梳理的習慣,一個好學生不僅是知道該如何積極進取的學生,還應是一個“吾日三省吾身”的虛心反思的人,對此可以運用“加減乘除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加”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接觸新事物新知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進步的過程,是一個適合長期保持的狀態;“減”是一個暫時停下來對自己前一階段所學內容進行梳理、概括、總結、回憶、思考的過程,可以一周進行一次,對當周的學習內容進行復盤回憶;“乘”是一個將各學科知識進行融會貫通、串聯記憶的過程,這一過程相對吸收知識而言更為靈活,需要學生在大腦中建立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這是一個將死知識活用起來的過程;最后,“除”是在系統學習完各學科之后,在期末復習時進行大范圍回憶、深度思考、高度提煉知識重難點的過程,只有將除法做好,各學科知識點才能夠真正被吸收掌握,核心素養才能夠真正被提升。
3結束語
初中科學可以拓展學生思維,對科學學習能力有啟蒙作用,運用合理科學的教學策略并結合“加減乘除”的學習原則,才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在初中科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運用新的教學方法,讓科學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參考文獻:
[1]李琨,許曉蕾.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科學項目式學習設計——以《大氣的壓強》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12):47-51+56.
[2]王承.在初中科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闡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