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內容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強烈的人文精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類課程的開設有助于現代職業精神的培育。化整為零,采用主題式教學、微課程教學、故事匯等形式,推進傳統文化類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是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傳統文化 職業精神 通識教育 人文
據教育部發布的通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全國高等學校共計有3005所,其中1468所(教育部網站顯示為1482所)為高職(專科)院校,其體量接近高等教育的一半。如何培養出職業素養、人文素養兼具的健康健全勞動者,已經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重大挑戰。職業素養的培養,作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業已成為專家的共識。但就通識教育而言,重視程度普遍較低,特別是傳統文化和職業教育相結合的通識教育,更是一個普遍的薄弱環節。在國內,只有個別高職院校,如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順德精神》通識課程,是在這方面所做的有益嘗試。
本文試就傳統文化和職業精神的培育這一角度,探討高職院校傳統文化類通識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一.高職院校開設傳統文化類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指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1]58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學會“做事”,要具有職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必須具備人文素養。[1]32-60為此,職業院校不僅應當開展以培養技能、能力為目的的職業教育,更應該推行人文教育,培養出具有濃厚人文情懷與現代職業精神的從業者。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設傳統文化類通識課程,已成為時代的必然需求。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孔子關于“仁者愛人”的學說,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想,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愫,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述懷……這些耳熟能詳的事例與名言,散發著濃郁的人文主義光輝,在厚植學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發揮重要的育人功效。
二.高職院校開設傳統文化類通識教育的基本原則與策略
目前,高職各專業的課程體系基本上是由公共基礎課程、職業基礎課程、職業技術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四個部分構成。以筆者所在城市的高職院校為例,在公共基礎課中作為通識課程范疇的大學美育及校級通識課程約60學時,僅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時總量的2.2%左右。顯然,這基本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多數高職院校除去國家規定必須開設的思政、就業、大學體育、英語、計算機應用技術基礎等公共必修課程后,學生需要完成的選修的通識課程寥寥無幾,傳統文化類的通識課程更是缺失。同時,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入學成績普遍偏低,文化水平亟待提高;面臨電子產品的誘惑,他們的抵抗力較低,自制力較差,學習主動性不足。為此,選擇正確的策略和恰當的途徑,是高職院校開設傳統文化類通識教育的基本前提。
筆者認為,在當下課時緊張、師資缺乏、生源質量較不如人意的情況下,采取化整為零,運用主題式、微課程、故事匯等方式推進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開展,是一種較為理性、合理的選擇。
1.恰當采用主題式教育,推動通識課程的建設。以往的通識教育課程多以概論形式開設,以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模式介紹某學科領域的內容,教學效果差強人意。若采用主題課程,選擇若干反映某領域精華和思維方式的主題,深入進行研究與探討,更能夠達到發揮課程實質精髓的目的。而且,以主題方式促使學生進行多學科知識交叉學習和能力養成的方式,也較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以下就傳統文化中敬業思想和家國主義情懷的滲透教育為主題,加以闡述。
第一,職業精神的培育,首在敬業。我國傳統文化典籍中,關于敬業的論述不可勝數,這可以作為一個主題,開展通識教育。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的《尚書》中名言“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意思是取得偉大的功業,是由于有偉大的志向;完成偉大的功業,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沒有敬業的精神和專一的志向,將是一事無成的。
在《論語》一書中,孔子明確提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4“敬事而信”是敬業的最好注腳。“敬,肅也。”[3]68又:“肅,戰戰兢兢也。”這里講的戰戰兢兢,不是恐懼,而是要以一種嚴肅的心態和精神去面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面對自己所要去解決的工作,是一種臨事而行的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心態,唯恐沒有完成工作,即使稍有差錯都于心不安的一種職業精神。
敬事就是敬自己,即避免自己在具體事務和工作中不夠細心細致,進而把事情做好,從而得到了同事、領導、客戶、社會的信任,最后享受成功的喜悅、愉悅。《論語》中有“九思”,第六思曰“事思敬”。[2]177可見,遇事必以“敬”的態度去面對,這始終是職業精神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孔子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2]189“敬”字為古圣賢教人做人做事最簡易、直捷的法門。朱熹解釋說:“主一無適便是敬。”就是說,每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部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業有什么可敬呢?為什么該敬呢?人類一方面為生活而勞動,另一方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作為職業從事者,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就要面對什么樣的工作,就要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志趣和才力,認定一項職業去做。職業的具體名稱,以世俗的眼光看,可能有高下;然而職業的性質,并沒有高下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墨子認為,“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4]746竭盡自己的技能、端正自己的態度,把一項職業、一種工作做到圓滿、成功,便是孔子所認為的天地間第一圣人。
因此,以“敬業”為主題,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最為必要,而且對其今后的職業生涯最為有利。只有“敬業”才能達到莊子所說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5]472的境界。
第二,家國主義情懷是傳統文化的核心體現,也是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從事者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情感。中華傳統文化向來注重集體利益,突出家國主義情懷。《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形成途徑,《禮記》中“天下為公”的論述,蘇轍“不以私愛害公義”的提法,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言,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精神……這一切,都是家國主義情懷的最好闡釋。在主題式的通識教育中,這些均可以結合高職學生實際,滲透具體的事例,加以講解,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終端,開設微視頻,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推進通識教育的實施。信息時代,學生電子產品不離身,隨時隨地攜帶。那么,是把手機裝進口袋,還是把課程裝進手機?答案顯而易見。為此,可以結合當前學生的這一特點,通過學習通等平臺,開設微課程,以微視頻、微音頻的形式呈現,且把微課程時間限制在10分鐘以內,以短平快的方式向學生推介,同時要求學生必須及時觀看、收聽,累積全部學時,獲取相關學分。
不過,在選取這類題材時,應注重故事性、情節性較強的能夠體現傳統文化內核的內容。如大禹治水,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職業態度,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等,都可以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些內容結合相關語言描述和相關影視情節,自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大禹率領遠古居民,與滔天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也反映出大禹為解決職業難題而進行的偉大創新。按《史記》記載,“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6]41大禹置個人利益于不顧,體現了高度為事業負責,心懷天下,顧大家舍小家的高貴品質。這也是高職院校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通過教師的講解,再現大禹的事跡,深化大禹的精神,制作成微視頻,能夠讓學生以熟悉的方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強化自身的職業素養。
周恩來總理雖然是現代偉人,但其精神、品質方面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周總理勤于處理政務的相關事跡、心憂天下的家國主義情懷、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節約節用的生活作風等,都可以結合《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周恩來》《人民總理周恩來》《周恩來回延安》《百年恩來》等感人至深的影視作品,加以剪輯制作,推出系列微視頻,勢必成為推進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一大亮點。
3.恰當利用班團活動,以故事匯的形式,深化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匡衡車胤的勤學故事,文天祥抗擊元軍的故事,魏征、包拯、海瑞處理政務的故事,屈原、蘇東坡、辛棄疾的文學之旅……這一切古代史上的人與事,均可以轉化為故事,轉化為高職院校學生的通識教育素材,進而培育高職學生勤學向上、謀事以忠、恬淡處世、愛國敬業的職業素養。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方向轉變,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高質量在于高素質,高素質的職業人才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特別是人文主義素養及職業精神。建設、開設傳統文化類的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服務于高職教育的發展,正是歷史賦予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李曼麗譯.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漢].許慎說文解字(附檢字)[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63.
[4]百子全書(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5]陳鼓應譯注.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袁行霈主編.中華文明之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漳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