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昂毛
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科,新課改下小學科學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學生素質能力培養中起到的積極作用開始被人們所關注和重視。在日常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結合學生好奇心特性鼓勵學生去觀察生活、環境,在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同時,促進學生觀察能力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加以引導,切實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科學;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好奇心
科學同生活聯系密切,在實際教學中要正確看待對學生學習發展的積極作用。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理念和方法隨之變革創新,除了講述學科知識以外,還要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觀察能力作為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首要前提,引導學生在正確認識某些事物的同時,切身感受到環境變化,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更加深入到生活各環節,在觀察中逐漸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賦予學生持久學習興趣同時,為后續深入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勵學生主動觀察思考
相較于其他學科,小學科學在培養學生科學價值觀和科學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小學科學特性,其中所涵蓋的內容較為抽象,如果僅僅是教師課堂上口頭講述,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記憶,制約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1]。鑒于此類情況,需要科學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到課堂教學中,便于發揮積極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直觀的畫面,打破抽象內容束縛,深層次理解科學知識,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促使課堂更加生動、趣味,令學生獲得高質量的科學教育。
諸如,在講解《種類繁多的動物》內容時,主要目標是要求學生可以牢固記憶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進一步延伸到魚類、鳥類、昆蟲和哺乳動物的調整[2]。教學前,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來收集和播放相關動物影像資料,在觀看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喜歡什么動物。引導學生之間深入討論和學習,表達自己所喜歡的動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問學生觀察和分析這些動物之間的區別所在。通過有效的教學,針對性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構建高效的科學課堂。
二、理論聯系實踐,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以往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習慣使用黑板和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此種教學方式局限性較大,課堂教學范圍枯燥、乏味,不僅會挫傷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興趣,還會影響到學生知識的實際運用。因此,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理論聯系實踐,設計一些更具啟發性和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保持高度學習熱忱投入到課堂學習中[3]。在密切的師生交互下,學生除了深入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內容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激勵學生保持持久學習動力。如,在《多種多樣的植物》教學內容,為了便于學生正確區分不同類型的植物,應在課堂講述理論內容后,帶領學生前往室外觀察和分析,觀察校園內的花草和課本上花草的區別所在,理論聯系實踐,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學習知識,與教材獲得深層次的交互[4]。
三、課內和課外緊密聯系,構建生動化的課堂
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正確看待課堂內外聯系的重要性,積極組織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和實踐,結論總結下來降低學習難度,切實提升科學實踐教學成效。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需要,選擇不同難度的內容,便于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同時,組織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將所觀察的事物記錄下來,并且在師生交互下構建更加生動的科學課堂。如,在講解《日食和月食》內容時,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看待不同的天文現象,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可以模擬實驗操作,切身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分析下來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講解課本知識,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向關聯知識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播放后強化學生所學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前往天文博物館,梳理和回憶所學知識,借助博物館的設備進行觀察和記錄,深化認知同時,為后續學習夯實基礎[5]。
四、多角度觀察和分析,活化學生思維
小學科學教師要正確看待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層面,除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外,還要將其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和學習,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達成預期學習目標。如,講解《月相變化》內容時,引導學生去閱讀和觀察月相變化過程,做出邏輯推理和假設,在此基礎上收集相關資料,與他人溝通交流,形成可參考資料來調整假設,做出合理的推斷。在這個過程中,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進行學習,課前預習即將學習的知識,梳理重難點在課堂上統一呈現,并小組交流合作學習下解決問題。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先展示不同種類的月相,然后鼓勵學生討論分析其異同所在,然后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了解不同時期月相的變化規律。借助此種方式,學生的觀察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在與其他學生交流溝通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營造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學應該正確看待學生各項素質能力培養要求,積極轉變理念和方法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理論聯系實踐。在教師引導下內化知識結構,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為后續綜合素質高水平發展起到奠基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媛媛.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思考[J].讀與寫,2021,18(10):229.
[2]趙慧.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當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7):895.
[3]劉士娟.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初探[J].速讀(中旬),2019(7):57.
[4]卜宗潔.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思考[J].中外交流,2020,27(32):241.
[5]彭永華.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分析[J].新課程導學,2020(26):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