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簡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山市桂山中學(以下簡稱“桂山中學”)學生學習地理的觀察研究,剖析了高中地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激發學生內部動力,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方法,共同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等策略實現高中地理學困生的轉化。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引言
中山市桂山中學在2014年9月搬入新校區,隨著教學條件改善,學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在此情況下,生源質量難免受到影響,學習困難人數有所增多。由于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強,知識結構復雜,抽象性不易理解的學科。因此,在高中各科教學中,地理學困生群體相對較大。所謂地理學困生,就是指那些智力、身體方面發育正常,但是在高中地理學習中,表現為地理基礎薄弱,讀圖和地理知識綜合分析運用能力較低,能力、知識目標未能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學困生是影響高中地理教學整體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二、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筆者通過對桂山中學學生地理學習情況的長期觀察,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從非智力因素方面對高中地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總結概括為以下幾點:
1.自身原因——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不平衡
導致學生地理學習困難的自身原因主要是學生個體的非智力因素發展的不平衡,尤其是非智力因素中的興趣、動機、態度、意志力等方面,學生個體差異性最大。這些因素對學習影響最為直接和重要,在地理學困生身上集中表現為:
(1)缺乏地理學習興趣和動機
高中學生認為,地理難學,成績一直上不去。這與學生缺乏學習地理所必要的學習動機、興趣有很大關系。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地理出現很大的不適應的情況。他們普遍認為,高中地理難學,甚至比數學、物理等學科都難學。從學生交給教師的周記內容反映出該情況:
“高中地理到底該怎么學啊?太難了吧! 我都沒及格過,馬上要考試了,還是一竅不通,而且一點興趣也沒有,怎么辦啊?”
——高一(2)班? 黃**
“高中地理怎么這么難學,完全聽不懂地理老師在說什么?圖我又不會看。歷史就挺好學的”
——高一(15)班? 趙**
進入高中后,部分學生存在“地理是副科”的思想,對地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有部分學生剛進入高中,便認定自己將來是學理科的,認為只要過學業水平測試就可以,花太多時間學地理是浪費。對以上學生來說,已沒有學習地理的興趣與動機,久而久之便成為地理學困生。
(2)缺乏勤奮刻苦的意志力
頑強的意志力是搞好學習的重要基礎。學習如逆水行舟,勤奮努力方能不斷前進。緊張的高中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失敗是很正常的,比如,考試成績起伏、地理科目成績難以提高等。由于現代學生部分是獨生子女,加之珠三角一帶經濟發達,學生家境優越,部分家長對孩子溺愛,導致部分學生怕苦怕累,不思進取,意志力薄弱,學習上存在畏難的情緒;做題只揀簡單的做,學習懶散,經常抄作業或缺交作業。這部分學生由于缺乏迎接而上、戰勝困難的堅強的意志力,因此無法搞好學習,逐漸成為學困生。
(3)學習態度不端正
我們經常會發現,少數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表現在上課講話、搞小動作、不記筆記、打瞌睡、對教師布置的作業隨心所欲,寫字潦草,丟三落四,直接超答案;有些學生對教師精心批閱的作業,下發后不能認真檢查教師批注的內容和作業中的錯誤之處,導致同樣的錯誤或問題反復出現。這都反映了學生學習態度浮躁、消極、被動。
2.學校因素——傳統教育、教學方法弊端的影響
(1)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在高考指揮棒下,部分學校仍未走出“應試教育”老路,衡量學生好壞只認分數。在這樣教育觀念影響下,學校教學把應試技巧培養放在首位,大搞題海戰術,教師課堂缺少生動性和趣味性,部分學生淹沒在題海中而產生了厭學情緒,逐漸淪為學困生。
(2)教師不良教育方式影響。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教師對學困生,嚴厲有余,耐心不足,動則對他們停課處理,言語傷及學生自尊心,甚至體罰打罵學生,師生間就會因為缺乏平等、尊重及信任而產生對立關系。這種關系直接導致學生厭倦和反感地理學習。當學生關閉了學習地理的大門,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費,學困生也由此產生。
(3)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后延續初中階段重記憶、輕理解,平時不努力、考前搞突擊等地理學習方法,這部分學生往往又有課前不做預習、上課不做筆記、課后抄作業、錯題不改正,學習不主動、不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等不良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自然難以適應高中課程學習的要求。這種情況的發生與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正確學習方法指導有關。
3.家庭影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1)父母離異或者是家庭關系不和睦導致學生無心學習。隨著社會發展,現代人的婚姻與家庭觀念發生巨變,離婚率逐漸增高。筆者所在學校同樣存在不少單親家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往往缺乏安全感,存在自卑、不自信、心理失衡、逆反心理較強等問題。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2)家長的教育方法存在偏差。部分家長受個人教育程度、人生境遇所限,受社會風氣影響,經常給學生灌輸“讀書無用論”,或者一直忙于工作,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父母也幫不上忙,缺乏對學生學習的關注,造成這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還有一些家長教育觀念陳舊,過分重視學業成績,對學生的學習寄予過高的期望,導致學生壓力過大。種種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往往滋生出學困生。
三、學困生轉化策略
1.激發學生內在動力
要改變學困生意志力薄弱、學習態度不端正、地理學習興趣和動機等自身問題,必然的途徑是由內入手,即是從學生內心施加積極影響。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則是要和學生做朋友,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才能對其施以正確引導。為了更好地走進學生的世界,筆者經常在課余時間和學生盡量多溝通交流,與學生談一些體育運動、電腦網絡、各地見聞等,參加一些學生的課外活動,如,一起打球。一段時間后,師生間建立一種良好的互信關系。這時,學生往往會主動地談到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筆者便給學生分析要害,給予正確的引導。在這種潛移默化影響下,學生逐漸樹立了正確的學習目標、端正了學習態度、增強了學習信心、培養了學習地理的興趣。當學生的內在動力得意激發,學困生轉化就可以事半功倍了,下一步則是在學校教學層面導之以科學合理方法。
2.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方法
除了學困生自身因素外,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教學方法同樣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而學校缺乏對學生正確學習方法指導又加劇了其學習困難程度。因此,學校層面應根據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策略。一方面,教師應通過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地理課外活動、提高教學語言能力等方法增加地理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有意創造條件讓學困生獲得體驗成功的機會。例如,在課堂提問或解題思路講解過程中滲透分層教學策略,區別對待,因材施教,讓學困生通過努力達到提高成績的目標,從而鞏固和增強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使學困生的學習熱情得以穩定、持久的發展。
另一方面,要加強學困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上課做筆記、課后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針對地理學科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告訴學生在學習地理過程中應注意:重視地理概念消化和理解;聯系實際生活學習地理,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要及時歸納總結,每章節學完后應畫出知識結構圖;要重視地圖在學習中的運用等。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實現學困生轉化一個關鍵。
3.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家庭氛圍和諧與否,家長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甚至家長的言行都會對學生學習狀態產生影響。在對待學困生轉化問題上,教師要利用多種方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系,向家長傳達正確教育理念,積極爭取學生家長支持和配合。首先,家長應對學生的學習多加關注和鼓勵,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其次,家長要改變陳舊教育觀念,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對學生的管教應該寬松得宜,對他們的期望應該契合實際,是他們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在學生成長路上應多給予鼓勵。再者,家長應當摒棄不當的言行,不要過分溺愛學生,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奮好學、迎難而上等品質。只有教師與家長共同努力,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學困生轉化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肖秋華.地理教學中如何擺脫“學困生”的學習困境[J].新余學院學報,2012,17(5):153-154.
[2]李榮.循循善誘? 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三卷)[C].2012.
[3]王翔鷹.高中地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調查[D].遼寧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