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洋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漸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以更高的效率來完成對數學學科的學習。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來搭建支架式教學框架,在教學中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模式;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部分教師不重視教學設計,只做到了備教材,教學方法十幾年如一日,沒有尊重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小部分教師會考慮學生的基本學情,但是考慮的也僅僅是班上成績好的學生,課堂互動性不夠,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并沒有調動學生的思維,數學課上更像是知識點的強性灌輸;而被動的同學很難積極思維,主動地內化相應知識點,可能只會機械地做題造成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差的局面。另外課堂教學過于注重教學結果,只強調最后的成績,課堂上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成了機械解題的機器,不能舉一反三,不利于培養學生生的發散思維,進而也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長期以往不利于促進學生養成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2支架式教學的概念界定
“支架”一詞來源于建筑學中的名詞——腳手架,社會建構主義學家布魯納根據個體是在人際的互動中建構意義,便將腳手架理論應用于教學之中。該理論認為,學生一開始接觸全新的知識點時,只有得到來自教師或是其他有該方面知識點的人們的幫助時,才能學會這個知識點。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支持和引導逐步掌握新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他們在思考,獲得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獨立,當這種支持被撤銷時,學生也能獨立完成剩下的任務。因而,教學中的“支架”即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授予新知識時給予合適的支架,讓學生在互動,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將新知內化到知識體系中。
支架式教學:教師為幫助學生獲得對新知識的理解或新技能的掌握來搭建合適的概念框架。框架中可以是概念、問題、圖表、情境等,是為了加深學習者對新知識新技能的進一步理解,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將新知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3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教學目標的設計策略
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支架式教學強調學習是學生的意義建構,但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需要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因此,建議教師在設定支架式教學的目標時采用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原則。靜態目標實則就是指教師根據全體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最大公約數”和教材的邏輯結構設置的全體學生都必須達到的目標;動態目標也可稱為生成性目標,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技能以及思想品質,如與他人溝通的技巧、搭建學習支架的技巧、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等,也包括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而為自己設置的目標。通過動態和靜態兩個維度來設置,既有利于學生打下扎實的數學基礎,又有利于留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和學生自身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3.2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
支架式教學注重創設實際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遵循如下原則:首先,要遵循現實性原則。小學數學培養目標不僅僅是使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注重對學生現實生活的改變,而創設來源于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正是促進數學學科向生活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其次,要遵循趣味性原則。創設問題情境的一項主要作用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挑選具有趣味性的內容,比如低年段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時,教師可以創設帶學生去游樂場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在具體情境中感受乘法的重要性。最后,要遵循針對性原則。創設問題情境是為了提出教學內容所需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依據設置的教學目標,創設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
3.3學習支架的設計策略
①情景型支架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向學生教授脫離現實生活的純理論知識,而必須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情景型支架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創設現實中的問題情境,使知識的學習不脫離實際,有利于知識向外遷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在設置情境型支架前,要以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前后關聯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依據,靈活提供支架,可以取材于實際生活情境,也可以是為教學需要想象的情境。
②問題型支架
問題型支架是常用的支架之一,課堂提問是師生間有效互動的一種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直接給予答案不利于學生的思考,這時教師可以使用問題型支架,通過一系列富有邏輯和梯度的問題,不斷追問,搭建問題型支架。學生通過思考老師的問題,引發認知沖突,找到自己思維的漏洞,自行找到問題的答案,使學生的思維更嚴謹、全面、深刻,而且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在使用問題型支架時,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水平預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搭建好具有結構性和可操作性的問題型支架,更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隨機應變能力,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自然、隨機且適時地為學生提供問題型支架。
2.4支架式教學的評價策略
支架式教學注重學生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即不強調學生將數學公式或概念背誦下來,而是做到真正意義上地理解,因此對學生的學習深度進行評價是小學數學支架式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判斷小學階段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深度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查:能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變式問題,能否將數學知識靈活地應用于實際生活的問題情景中進行問題解決。教師可以設置變式題目或問題解決類題目對學生進行考查,也要注重學生在用語言表述解題思路或意義時,語言的流暢度和合理性。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應在建構主義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指導下,設置學習主題,搭建支架式教學框架,為學生創設優良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朱龍,付道明.一種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問題支架應用框架--基于翻轉課堂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02):1-7.
[2]. 盛艷.支架式教學的應用誤區及其對策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5(1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