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婷婷
摘要: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科的教學效率,因為音樂課屬于美育范疇,在教學中有必要深化學生對美的理解,讓學生能夠更深刻的領悟音樂的內涵。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學情,采取有效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強化學生對音樂的領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素養。
關鍵詞:初中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一、初中音樂審美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欣賞性原則
在初中音樂教學落實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感知音樂、品味音樂,有效捕捉和感悟音樂中蘊含的美,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審美體驗,通過生動直觀的方式為學生播放音樂,讓學生積極感知。通過反復地欣賞使學生對音樂美產生初步的理解。
(二)漸進性原則
在初中音樂審美教學落實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發展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因此,在審美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秉持漸進性原則,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接受不同的音樂類型,由易到難地引領學生逐步了解音樂。教師要更好地豐富拓展學生比較喜愛的音樂作品,如同一位作者的作品,可以擴展3~4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動態之美,讓學生在頭腦中出現畫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所蘊含的情感。
(三)創新性原則
在初中音樂審美教學落實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聆聽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之外,教師要更好地尊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如讓學生通過語言來描述音樂,通過美術繪畫等方式來展現音樂,還可以讓學生自主創編音樂,以更好地推動學生對節奏和旋律的把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與學生開展積極的互動交流,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快速發展。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一)圍繞審美目標,改善教學設計
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簡單地從模仿、跟唱的角度讓學生會唱一兩首歌,而要以適合學生心智特點的專業設計,教給學生必要的音樂專業知識,如音樂創作的背景、音樂表現方式、音樂體現的主題、價值等等;還應以學生為主體,多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情感體驗,將學生對音樂的領悟和感悟、對音樂活動的參與和評價放在突出的位置,引導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去主動地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
例如,在教學《龍的傳人》這節課,我們可以用中國古代神話、平民百姓節慶等有關“龍”的介紹導入《龍的傳人》歌曲,再引領學生對創作者侯德健、創作背景進行簡要了解,讓學生認識到歌曲創作中飽含的愛國情愫。學生通過聽奏、聽唱、跟唱、集體清唱等方式學唱后,老師可再播放王力宏的《龍的傳人》,引導學生探究發現兩首歌曲的異同點,使學生在學唱傳統歌曲的同時,也盡可能了解現代音樂元素,做到古今融合。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逐漸學會體會歌曲的旋律特征,把握歌曲體現的情緒,唱歌的節奏感、協調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對歌曲風格的理解也更準確,學生潛移默化地學會了用內心更真摯的情感演唱歌曲。
(二)強化學生基礎,提升審美意識
音樂審美意識強調學生獨立了解曲目、曲調、韻律、樂譜、音名、音符,并以此揣摩作者深層情感。由此可見,音樂審美意識是音樂技能的一種提煉升華,這就需要專業的音樂知識,為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奠定重要基礎,進而強化學生的審美思維與音樂素養。
例如,在教學《十送紅軍》一課時,教師可以開展班級音樂審美大賽,引導學生獨立發表審美感悟,并基于學生反饋進行總結,做針對性的補充。有學生說:“《十送紅軍》中有濃濃的江西民歌風情,聆聽此歌我們能夠回顧江西紅色歷史,感悟英雄前輩的革命精神,體會歌曲內涵。生活中,我們應發揚艱苦樸素、不怕困難、堅韌頑強的革命精神。”還有學生說:“《十送紅軍》是一首反映紅軍即將踏上長征之路,軍民魚水情深的歌曲。1960年張士燮、朱正本兩位音樂人攜手創作此曲,到今天已經40多年,仍舊是膾炙人口的好音樂。”從學生的審美感悟中可以發現,學生對基礎韻律的鑒賞是有限的,對節奏、音準可能無法分析,筆者借此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詢問學生:“在旋律上這首歌有什么獨特之處呢?”學生回答道:“旋律有一個主體(A)和兩個變體(B與C),從而構成ABABACA的結構形態。應該說,各段之間都有內在聯系,采用回旋曲式手法,使整首歌風格統一。”這樣能夠有效夯實學生的審美基礎,師生的對話交流能夠補足學生的知識漏洞,對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促進學生敢于表達具有重要幫助。
(三)加強審美融合,促進主題認知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文化知識的了解還不充分,比較欠缺。特別是對國外的、少數民族的文化知識了解尤為缺乏。因此,他們對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往往不能進行充分的解讀,由此影響對音樂的準確與深度的鑒賞。音樂老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善于引領學生加強審美元素的融合,不斷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力與鑒賞力。一方面,中華五千年璀璨文化積淀,使我國音樂表現形式更加多元,更具特色。因此,教師可以將音樂教學融合在文化教學之中,讓學生通過對中華文化內涵的領悟來感悟音樂的主題。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或多或少都存在富于特色的音樂作品。音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滲透少數民族音樂的元素,適度拓展學生眼界與思維,為學生音樂鑒賞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草原放歌》這一單元,我們可以通過地理、服飾、食品、草原生活等多方面知識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少數民族風情,讓學生在初步了解有關民族歷史、現實的基礎上學唱歌曲《青藏高原》《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體會藏族音樂自由的節奏、悠長的氣息、速度緩慢、音域寬廣的特點,蒙古族音樂鮮明規整的節奏與輕快速度的特點,反過來又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觸摸遼闊的大草原。這種融合審美,學生學習獲得的收獲是雙重的,學生對音樂表現的審美感知也是更加深刻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從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發揮人性化教學的積極作用,想學生之所想,總結促進審美素養與多樣化教學有機融合的方法,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項洪艷.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09):161-162.
[2]李喜云.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