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閱讀能力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能力之一,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理解能力,將會使學生受益終身,尤其是在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時,良好的閱讀能力將會使學生的效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能力,能有效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能直接提高其寫作能力。就此而言,小學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讀寫結合能力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和寫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閱讀;寫作
引言: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既能從多方面來延伸和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又能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
一、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概述
將閱讀與寫作相互聯系起來進行教學的方法被稱作為讀寫結合,這種方法在語文教學中非常常見。學生需要理解所閱讀的內容并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與加工。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讓學生簡單地明確所閱讀內容的字面意義,也要對其所想表達的更深層次的意義進行分析理解。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課程標準做出了明確要求,希望學生運用自身的思維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最終理解或闡述文本真正的意義。寫作標準對學生的寫作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其中計劃環節是通過增強學生自身的思維組織能力,使學生學會如何去正確地表達寫作目的,這也會對學生的寫作內容與寫作風格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通過閱讀主動地去思索、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的寫作也應該具備自己的風格,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他人。不論是閱讀標準還是寫作標準,都著重強調了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這項能力進行著重培養。
二、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模式分析
(一)延伸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素材積累。對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來說,開展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讀寫結合教學也是小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根本基石和基礎能力。當前,小學語文課本中囊括了許多國內外的經典文學作品,對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創作能力而言,都能起到良好的積極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課本知識的重要性,并掌握借助課本教學來提高小學生讀寫能力的教學方法,簡單來說,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豐富的課外延伸閱讀活動,來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幫助學生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從而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持續提升。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用生動細膩的語言回憶記敘了魯迅先生的幾件小事,反映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偉大精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生詞標記出來,然后通過查找字典來豐富詞匯積累。與此同時,針對此篇課文,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藤野先生》《故鄉》等文章,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增加對魯迅先生的認識,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促進小學生知識、能力以及素養的共同進步。
(二)以讀為媒。閱讀能夠使學生汲取到各種不同的知識,也能夠提升其自身素養,以讀為媒能夠激發學生熱情,在使自身語文素養得到提升的同時,還能夠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讀的能力是學生讀寫能力提升的渠道,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質的飛躍。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對生字生詞以及中心思想比較重視,研究得比較透徹,可是卻忽略了對寫作思路的教學,只做到了“讀”,卻忽略了“寫”。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不要墨守成規,實現可持續發展。教師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同時,也要讓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手法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例如,在對《落花生》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字典等工具學習生字詞,但這只是基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各個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如寫作思路與寫作手法等,并理解文章的內涵。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父親為什么將花生與其他水果作比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來讓學生進行思考。接著,可以回憶所學文章中是否出現過這樣欲揚先抑和作比較的寫作手法,在表達上各有什么好處。學生通過思考不僅能夠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夠對作者的寫作技巧加以了解,并運用到自身的寫作中去,提升其寫作能力。
(三)優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讀寫興趣。對小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的讀寫能力是受到個人的讀寫興趣影響的,如果學生對某一篇文章或某一本讀物感興趣的話,那么在興趣作用的驅動下,學生就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閱讀中,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繼而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寫作狀態。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給予合理的教學引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讀寫結合教學措施時,應當先帶領學生通讀文章,然后對重點段落進行深入分析,品讀作者的思想情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后讓學生結合鑒賞摘錄下一些好的語句,為寫作積累豐富素材,從而取得良好的讀寫結合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給學生營造出“爬山虎”的教學氛圍,進而帶領學生通讀課文,并對課文的整體框架和寫作手法進行初步分析。此篇課文描寫爬山虎運用了很多的修辭手法,例如,比喻、擬人、通感等,將爬山虎的腳利用擬人法比作人的腳。通過對課文框架和寫作手法的分析,讓學生明白生活處處有寫作素材的道理,培養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興趣,促進其語文讀寫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結論:在教學時,教師要明確教學重點,為小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和寫作素材。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閱讀技巧,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培養積極的寫作思維,通過這樣的方式奠定小學生讀寫基礎,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形成。
參考文獻:
[1]王少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137.
[2]單莉.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1):137.
作者簡介:方慧婷(1994.06-),女,漢族,浙江淳安人,本科學歷,浙江淳安縣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