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風琴在20世紀初期傳入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伴隨著我國文藝事業的快速發展,手風琴以其攜帶方便、音色優美等特征被廣大群眾所接納,成為人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如今,手風琴不僅成為樂隊的主要樂器之一,還成為高校音樂專業的重要教學方向。在音樂教育與音樂創作的實踐中,手風琴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故而,立足于新時期高校的音樂教育,探究手風琴音樂教育的文化價值及文化功能的發揮,以期完善手風琴音樂教育體系,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手風琴教學;新時期;文化價值
文化價值是一種關系,它包含兩個方面的規定性:一是存在著能夠滿足一種文化需要的客體,二是存在著某種具有文化需要的主體。當一定的主體發現了能夠滿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對象,并通過某種方式占有這種對象時,就出現了文化價值關系。
新時期高校的音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創新能力的發掘以及民族情感的培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手風琴如何在高校音樂教學的具體環節中發揮其所沉淀的文化價值,是一項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新時期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的特征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手風琴在我國備受國民喜愛,并且在當時掀起了學習手風琴的熱潮,而我國高校開設手風琴專業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因此,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的發展與我國手風琴文藝事業的開展是齊頭并進的。具體而言,新時期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的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首先是教學方法的轉變。如今是一個追求素質教育、講求專業教育、注重美育教育、看重創新教育的時代,所以,手風琴音樂教育也應緊跟時代要求,更新完善教學內容,探索教學方法,深入挖掘手風琴在過去幾十年中沉淀的文化價值,實現創新型、民族化的藝術人才培養。
其次是教育理念的轉變。新時期,民族文化復興成為主流,音樂教育中民族化發展的理念也逐漸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因此,手風琴音樂教育在新時期以民族化為發展理念,利用手風琴的文化價值服務于民族化音樂的發展是當下手風琴音樂教育的新目標。
最后是教學環境的轉變。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相對于之前的手風琴音樂教育而言,新時期的手風琴音樂教育處于一個開放的國際文化環境之中;另一方面是相較于之前的受教育的人口基礎,近年來高校音樂專業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使得手風琴音樂教育必須兼顧專業化教育與大眾化教育,從而充分發揮其文化價值。
二、新時期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的文化價值
結合教育教學的實踐,新時期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充實高校音樂教育體系,豐富音樂教育的內涵
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我國不僅借鑒了諸多國外的手風琴教育理念、素材和方法,同時還創作出了很多經典的手風琴作品,并且總結出了一套促進手風琴民族化發展的經驗。因此,可以將手風琴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形成的經驗、方法、作品等進行整合,作為新時期手風琴音樂教育的內容素材。如此一來,既可以完善當前高校的音樂教育體系,又可以深化學生對手風琴的民族化學習。手風琴在音色、演奏風格方面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在手風琴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感知到手風琴魅力,還需讓學生深入了解手風琴的發展歷史、經典作品創作時運用的手法及其蘊含的情感,從而拓寬手風琴音樂教育的深度與廣度,準確把握教育與文化傳承的平衡點,豐富音樂教育的內涵。
(二)加強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民族化藝術的發展
教育的使命不僅僅在于文化的傳承,更在于培養符合時代發展所需的人才。在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上,還需做好手風琴音樂教育的內容模塊、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更新與完善工作,從而圍繞專業培養方案,形成有層次、分階段的手風琴課程教學體系。同時,要利用手風琴自身的樂器特征以及手風琴相關的經典作品、演奏經驗,培養并強化學生的視覺、聽覺、演唱等能力,并在多元化內容教學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手風琴作品的創作,不斷激發學生的潛力,為后續手風琴的民族化發展培養人才。
(三)強化高校音樂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
手風琴作品是高校音樂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過去各階段的發展中,手風琴藝術家創作了許多主題多元、風格多元的作品。其中,愛國主義便是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如《白毛女》《我為祖國守大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愛國主義歌曲都有手風琴作品。將這些手風琴作品作為素材運用到手風琴音樂教學當中,可以將作品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知前輩藝術家的愛國情懷,從而加深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由民歌改編而來的手風琴作品,如《天女散花》《打虎上山》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而將這些傳統音樂的手風琴作品作為手風琴音樂教育的教學素材,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音樂的魅力,從而增強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建立強大的文化自信。
三、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中挖掘手風琴文化
價值的方式
手風琴在高校音樂教育中不僅有著重要的美育價值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價值,還有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為了在音樂教育中充分發揮手風琴所具有的文化價值,需要結合新時期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的具體特征,采用恰當、科學的方式,將其文化價值融入手風琴音樂教育的各個環節,使得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實現新時期的育人目標。
(一)完善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手風琴音樂教學中教授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目標。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民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更加需要通過教育來提供不竭的動力。故而,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應該根據時代文化語境的變遷,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整合師資力量和多方資源,編撰適用于手風琴音樂教育民族化發展的校本教材,從而為具體的教學活動提供素材參考。校本教材的具體內容可以包括手風琴在中國的發展、中國的手風琴作品、中國的手風琴藝術家以及中國手風琴作品的風格和創作手法等,從而圍繞手風琴在中國發展取得的成就形成一套系統的教材。此外,在教學中僅僅講授手風琴在中國的發展是片面的,還需將手風琴在國際中的發展補充進來,并在具體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手風琴民族化發展的觀念,從理論到技能全方位豐富手風琴音樂教育的基礎教材。
(二)調整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的方法
新時期對音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明確了音樂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即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新時期,人才競爭更加激烈,這就要求音樂藝術人才不僅要掌握手風琴相關的理論知識,更要兼具實踐方面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中,需要改革以往的重獨奏、輕合奏的教學模式。首先,從培養方案中公共基礎課和樂團課教學的課時分配入手,適當增加樂團課教學的課時,促進獨奏和合奏課的更好結合。其次,可以與校外樂團合作,建立校外教學基地,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不定時地帶領學生前往教學基地見習,幫助學生逐漸融入手風琴演奏的實踐環境當中,使其在見習中學習手風琴演奏的方法、積累經驗,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手風琴文化價值的熏陶。
四、結語
新時期,教育環境與之前大不相同,社會對于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育人目標也發生了轉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手風琴音樂教育也應該調整教學方式,促進其文化價值的發揮,重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著手,讓手風琴音樂教育契合新時期藝術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公羽.關于我國手風琴普及教育及教學的若干問題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2]楚笑明.21世紀以來中國手風琴藝術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3]陳婷婷,張秋蘭.試論民族地區高校手風琴音樂教育的文化價值[J].中國文藝家,2020(11):138-139.
[4]劉洋.高校音樂教育中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價值分析[J].戲劇之家,2017(13):204,206.
[5]高潔.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與思考[J].人民音樂,2020(10):67-69.
[6]廖尕.新課程中音樂教育的文化價值與學科本位關系的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7]劉璇.手風琴教學研究對“中國-東盟音樂周”繁重發展的重要意義[J].藝術評鑒,2021(7):146-148.
作者簡介:
夏玨,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