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寧
摘要::化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必須的科目,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新課改背景之下,更注重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培養,化學實驗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初中化學老師在教學當中,可以通過加強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在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當中,深化對化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該文則是對互動教學如何有效與初中化學實驗相結合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初中化學;互動教學;教學結合
素質教學背景之下,對初中化學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格的標準。因此,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優化調整教學策略是老師當前研究和探索的主要方向。老師在實際的教學環節,應該充分地發揮互動式教學的優勢和價值,構建高效的初中化學實驗課堂。
一、創設互動交流的實驗教學情境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下,初中化學老師的教學理念落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以單一的教學形式開展實驗教學,對教材資料的依懶性過大,教學氛圍沉悶,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從而使得整體教學效果比較差。基于這一現實情況,老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優化師生關系,重視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互動交流的實驗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悅、寬松、民主的氛圍,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情緒參與化學實驗活動,滿足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讓互動課堂發揮出更大的效應。
比如老師在教學滬教版九年級上冊“氧氣的取制與性質”這一實驗主題時,在課前導入環節,初中化學老師可以以自制的錄像和圖片,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再的氧氣。然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引出活動探究問題,提升學生實驗探索的欲望。接著,老師可以根據實驗臺上的儀器物品,合理分組學生,讓每組學生設計一臺實驗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然后親自動手實驗,檢驗氧氣的性質。在實驗的過程當中,老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互動、合作當中,通過分解氰化氫溶液、加熱氫氯酸鉀或者加熱高錳酸鉀等方式制取氧氣。通過這一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精神,增強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
二、創設生活化互動實驗情境
俗話說:“教材源于生活”,化學課本當中涵蓋了很多生活化內容,生活實際和化學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初中化學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挖掘豐富的生活化教學資源,融入到化學實驗課堂當中,創設生活化的實驗互動場景,幫助學生搭建生活和化學之間的溝通“橋梁”,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到生活化情境當中,通過加強和老師、同學的互動,共同探討具體的實驗問題,一起走進化學實驗的真相。
比如老師在教學滬教版九年級下冊“粗鹽的初步提純”這一實驗主題時,老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海邊曬鹽的圖片,然后提出問題:“曬出的鹽和我們平時在生活當中吃的鹽有什么樣的區別呢?”通過展示圖片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進行交流,探討,實現課堂氛圍的寬松與和諧,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教學主題——粗鹽的初步提純。然后老師結合實驗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粗鹽當中含有哪些雜質?如何去掉粗鹽當中的雜質?”老師通過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然后展開互動交流,尋求問題的答案,擬定具體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通過這一系列互動實驗,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得學生進一步認知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三、借助多媒體還原實驗過程
在傳統的初中化學課堂當中,老師往往借助課本知識講解和黑板板書開展教學活動,很多的化學實驗由于實驗場地、實驗道具等方面的局限性,無法得以開展,從而使得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知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基于此,在新課改背景之下,信息技術運用在教育領域,為化學實驗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真實地還原整個化學實驗的過程,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到化學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從多個維度著手,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然后老師在這一基礎之上,可以提出極具啟發性的化學問題引導同學共同分析,在探索化學知識本質的過程當中碰撞出更多思維的火花,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刺激學生化學思維的發散,使得學生化學學習能力得到實質性增強。
四、總結
總而言之,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加強互動式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主要可以從創設互動交流的實驗教學情境、創設生活化互動實驗情境、借助多媒體還原實驗過程等方面著手,提升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推動初中化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改革。
參考文獻
[1]王俊,楊生芳. 加強初中化學課堂實驗教學師生互動的策略[A]. 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期)[C].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四川省科教創客研究會,2021:4.
[2]殷朝生,王俊.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No.670(0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