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地理教學綜合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兩大方面,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考改革順應時代的要求,將高考的教學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學更是向深度發展,倡導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文章嘗試探索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學策略,旨在幫助學生實現高中地理深度學習,培養批判思維、創新思維等多元綜合思維,最終幫助學生實現高中地理的高效學習,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深度教學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深化地理學科考試內容改革、完善考試評價體系形式指明了方向。《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高中地理學科素養包括四個方面: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這是高中地理教師學科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教師通過課堂策略的應用培養學生形成地理學科素養,尤其是新高考特別強調的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說,高中地理學科素養是地理教師從事地理教學工作的前提,高中地理教師應該運用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價值觀等多方面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增強專業化和個人的綜合素養,并且在實際教學中恰當地應用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對地理的深層理解,將教學指向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深度教學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深層的理解能夠促進學生地理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發展,深刻地理解所學地理知識的價值和意義,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由“單一”向綜合發展。學生在理解表層的信息之后,激活已有的知識與認知,由淺入深,抓住知識信息這一條“明線”,深度加工,反思探究,深挖文化意識這一條“暗線”,實現知識框架的自我構建,培養高階的思維,促進能力的發展,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地理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從地理的視域分析問題,用地理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以“地理人”的角色來建設我們的祖國。因此,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深層教學策略的探索成了高中地理教師的“必修課”。
一、 高中地理深度教學對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學理依據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高中地理課程內容反映地理學的本質,體現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過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觀、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新課程標準給了高中地理教師一個明確的信息:要落實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應該從“指向知識”轉化成“指向能力”,教師在準確分析學情,深刻解讀文本,構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于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語境,通過多元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掌握符號化的文本知識的基礎上,探索知識間的有機聯系,更深更好地理解并應用地理知識。對于高階思維和深層學習,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提出了“掌握學習”“教育評價”和“教育目標分類”等一系列的教育理論,倡導和強調教育教學應當進行深層次的改革,為學生實現“掌握學習”的目標而不斷努力。他將認知學習領域的目標分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淺層次的言語信息“識記”,學生通過一次加工、二次加工或重組層層推進理解的發展,直到綜合思維和學科應用。教師的教承載了“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雙重任務,一方面,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實現地理知識符號化的識記與認知,另一方面,教師精心創設語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進行地理學科能力的培養,加強理解和運用、進行地理體系構建與創新思維和能力,包括意志、情感、興趣和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二、 高中地理深度教學的內涵與理解
高中地理教學通常被定義為文科科目,長期以來,教學往往被定格成知識的輸入,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高中地理教學的探索也向縱深推進。2007年始,華中師范大學郭元祥教授及其團隊“深度教學”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的開展將地理教學推向了一個新的臺階,實驗旨在克服教學過程中表面、表層、表演的局限,引導學生深層、深刻、深度學習。目前,學術界對深度學習有了一定的共識,將“深度學習”界定為主動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學習,要求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意義、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并遷移應用到真實情景中來解決復雜問題,進而促進學習者元認識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高階能力的發展。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深度學習不是指學習難度大,而是學習方式和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包含教師深度教學和學生深度學習兩個方面,因此,高中地理深度教學的內涵是教師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可能。當然,知識是深度教學和深度學習的核心載體,核心素養是深度教學和深度學習的根本任務。以往的高中地理課堂中更多的是針對解題的層面的學習,學生獲得的往往是淺層的知識信息,深度教學要提升學生學習的境界,豐富學生學習的層次。要從學習符號、學習解題,真正走向學習思想、學習思考,直至自我的文化覺醒(2007,郭元祥)。就高中地理教學而言,深度教學更重要也更困難,教師在保證緊貼高考這一準繩的同時,要更關注學生為主體的真正的學習,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創設良好的環境。
三、 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學策略
指向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的教學是新時代新高考對高中地理教師提出的具體要求,深度教學是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的有力保障,而實現深度教學的關鍵在于策略的實施。根據郭元祥“深度教學”的概念深度教學策略可分為理解性教學策略、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和回應性教學策略三個部分。結合本校的學生深度學習的困難和高中地理教師一線教學的實際情況,文章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高中地理深度教學策略。
(一)加強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應用,將思維可視化
地理地圖的讀圖能力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必備技能之一,近年來,各學科都很注重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直觀,更是適用于地理的知識自主構建。學生根據所學內容,以主題語境為中心或以某個知識內容為核心,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對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圖文并茂,各具特色。例如,構建天體系統的思維導圖、自然災害的分類的思維導圖、全球環境問題及其產生原因的思維導圖或區域的發展階段思維導圖等。學生通過圖的形式,將思維可視化,自主構建有關聯性的知識進而形成體系。將學習由抽象轉向具體,一目了然,不僅有利于知識的識記和能力的培養,還能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深化高中地理與信息技術融合,令課堂多元化
高中地理部分章節內容比較抽象,空間思維能力的要求很高。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通過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方面的信息形成直觀的體驗,深化高中地理與信息技術融合,較之傳統單一的教學有著許多的優點: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讀圖能力等。教師可能用掛圖或視頻等導入新課,可以播放《航拍中國》等來讓學生了解相應的區域地理內容。還可以3D動畫制圖的方式,讓學生親自體會宇宙的奧妙。
(三)精心創設地理情境,助教學生活化
高中地理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深層學習是學生的困難。教師應精心創設地理情境,將地理內容生活化,方便學生理解與運用。角色扮演、模擬法庭、辯論演講、實驗觀察等。教師通過地理情境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針對某一個具體任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激活已知建構未知,提升問題意識,培養解決地理問題和用地理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創設情境:“你所在城市自來水廠的布局合理嗎?你學校的綠化合理嗎?抗震減災的設施科學嗎?”等問題,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知識和具體生活情境迅速關聯所有的合理想象,通過探討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再比如對于“我國水土流失的危害與分布”教學時,教師播放一些國家或地區水土流失的模擬動畫視頻,學生在模擬情境中對于水土有了“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進而引發水土流失原因及其危害的思考,認識到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推動群文閱讀的意識,促教材合理化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地理學科的深度教學更要求教師要科學整合教材和各種資源,樹立“地理模塊”意識,整合地理課程結構,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例如,以“森林的開發與保護”主題,推動學生做相應主題或相關應用的群文閱讀,有效地整合教材與資源,打破以單一的知識講授的模式,知識模塊的整合、學科資源的整合等,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教材的意識,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促進教材合理化和有效性,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郭元祥教授說:“知識是具有內在結構的。”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超越單一的符號理解,走向對符號所存在的內容和意義的理解”。教師不妨為學生提供一片開闊的學科視野,將煩瑣的教學細節整合化,在遷移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發展。
四、 結束語
將高中地理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高中地理向深層教學發展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深度教學理念必將改變地理的應試教育,真實的情境將激勵學生發揮自身潛力,探究地理知識,幫助教師深層思考地理教學的意義,優化教師的教學思維,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當然,深度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推動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策略在課堂中的有效使用有待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賀營營.高中地理新授課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2).
[2]趙希寧,高超.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8).
[3]王富強.解析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及培養途徑[J].考試周刊,2020(18).
[4]江錦源.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2).
作者簡介:洪清智,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