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慶
摘要:在我國現代化的教育體制中,學校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社會的發展之間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而自我國推進體育強國戰略之后,學校也成為為國家輸送體育專業人才的主要搖籃。教師需要及時的創新教學思想,注重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與職業能力,輔助學生進一步增強個人的就業條件。為此,學校方面需要對體育教學的模式及教師所持有的教育理念加以適當的創新調整,對學生加以適當的指導,為學生的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體育;體育文化素養;職業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結合我國體育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局限分析來看,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比較落后??v觀我國體育教育,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仍舊會過分抬高自己的地位,會單方面的對學生加以知識灌輸,極大程度限制了學生能力及素養的發展。因此,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于現代化教學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職業能力,加強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興趣,使之可以更好的應對學習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轉化教師教學理念及方法,奠定基礎
現階段,我國的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都逐漸呈現出創新化的發展趨勢,整體不斷發展,不斷深入。而處于這一變化環境中的學校,在推進教育工作時,自然也不能停留在原本的模式上,而是需要加以適當的創新改革。為有效增強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以及職業能力,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轉化自身的教學理念,能夠肯定該項教學任務開展的重要性,能夠為整體教育工作的創新化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教師需要適當的調整體育教學的目標,要將這一目標與學生的就業目標相互融合。只有目標能夠達到融合狀態,具有較高的綜合性,教師才能夠在目標的驅動下合理的調整教學方案,針對性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綜合品質。同時,教師需要加強日常訓練的普及化,讓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開展體育運動,在日常學習之余也能夠主動的開展體育鍛煉,逐漸養成主動意識,形成日常習慣[1]。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逐漸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以及體育能力,為自身體育文化素養及職業能力的發展提供充足養分。教師需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實現,不僅要關注理論及示范教育,也要關注實踐及創新教育。
其次,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化學生對于體育知識的了解,提高其技能掌握水準。必要時,可將這些內容融入到學生的考核范疇內,對學生形成有效督促。
最后,教師需要有意識融合體育文化素養培養目標及職業能力培養目標。雖然現階段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局限,很多學生還未意識到這2點能力發展對于自身形成的影響。但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卻需要在此過程中,形成清晰認識,并能夠對兩者有機結合,共同對學生加以指導,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以及職業觀。
二、分析學習方向及職業方向,針對培養
相比于常規的高校體育教學來說,學校的體育教育工作具有較高的特殊性。學校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陣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實踐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關鍵任務。所以體育教師需要重視這一點,客觀分析學生的學習方向以及職業方向,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培養,有效激活學生的體育文化認識,培養其體育文化素養及職業能力。
第1,在正式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所屬專業的發展方向,并需要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學生對于自己未來的想法,而后站在專業視角適當的為學生提供一些建議,輔助學生產生職業規劃意識,為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做好鋪墊。
第二,教師需要根據之前與學生的交流以及自己對于學生專業的一些看法,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中滲透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相關的元素,并不斷的豐富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與職業能力。對于有著較業理想需求或者較為清晰職業目標的學生,教師可以將其分成不同的小班群體實施針對性教學[2]。例如現階段很多行業都會要求工作人員長期保持坐姿,那么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開展一些與肌肉訓練相關的教學活動。如網球、鉛球、鉛球、羽毛球,保護學生的關節,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這一方法,更好的貼合于學生的職業規劃,使之能夠有針對性的強化個人的職業條件,豐富體育文化素養。
三、加強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提升效率
階段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所接觸的學生可能并不會來自于同一專業。不同專業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職業目標以及發展方向。并且,即便是同一專業,甚至是同一班級的學生,對于自己的未來也會有不同的想法。教學評價是教學任務開展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大環節。面對著不同的學生群體,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也需要做好適當的改革,以針對性完善性的評價體系,切實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及實踐能力,有效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及體育文化素養。
第一,教師應注重改革教學比例,調節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之間的關系,側重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但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偏重,忽視了理論教學。而是應當兩者巧妙結合,將理論教學視為實踐教學的基礎,將實踐教學看作是理論教學的延伸,在兩者有效交織下促使學生職業能力及體育文化素養的有機增強;第二,教師需要對體育課堂評價體系加以適當的完善優化充,實評價內容,以此促使學生文化素養及職業能力的有效提高。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時,適當的融合與體育文化素養相關的要素,以此為基礎重構評價體系,增強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當下教學改革的成果,對教學評價體系內的指標加以優化調整,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體育技巧、體育能力發展,也要關注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規劃發展,以此豐富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第三,不論是在進行課程改革還是在進行教學評價改革,教師都需要以教材為根本前提,以學生為核心主體,保證改革的科學性、可行性,側重于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學效率。
結論:綜上所述,對于學校的學生來說,是否具備較強的文化素養與職業能力是評判其是否能夠順利畢業、順利就業的重要條件。體育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特點,合理的調節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方向,針對性為學生提供教學輔助。教師也需要對教學評價體系加以適當的優化完善,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應對未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尚華,婁會娟.體育教學培養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及職業能力的有效策略[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0(17):125-126.
[2]程活.體育教學培養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及職業能力的有效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0(17):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