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輝

摘 ?要:《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生活適應課程教學形式要服從于內容,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個性特征、學習方式等,注重實踐與操作,避免脫離實際和形式主義。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可通過把握課課程性質來明確教學方向,通過創設情境來構建學習場,通過實踐操作引導學生整合經驗、提高適應能力。
關鍵詞:生活適應;綜合實踐;教學活動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適應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生活適應課程教學形式要服從于內容,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個性特征、學習方式等,注重實踐與操作,避免脫離實際和形式主義。筆者在生活適應“綜合實踐”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優化學習環境,采取有效策略,努力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一、把握課程性質,明確教學方向
在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生活適應課程的生活性、實踐性和開放性,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原則,注重各年級段課程目標的層次性,關注學生真實的生活狀況、挖掘學生真實的生活資源,將課程內容和生活進行有機整合、科學設計,并結合《新課標》制定的不同學段的目標,明確生活適應“綜合實踐”的教學方向。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將課程內容目標分為三段(低段、中段、高段),從而形成螺旋式的、多層級的目標體系。
如家庭生活課程家庭關系部分,生活適應“綜合實踐”活動的長期教學目標“正確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可分解出低段教學目標“學會正確稱呼家庭主要成員”、中段教學目標“了解家庭成員的職業、工作單位等信息”高段教學目標“孝順父母,尊重、關心家庭主要成員”;社區安全長期教學目標“具有社區活動安全意識”,可分解出低段教學目標“了解社區環境中的安全隱患”、中段教學目標“知道與陌生人交往時的安全常識”、高段教學目標“掌握一些自護自救的方法和技能”。
目標的統整不單單是縱向式的分段,即給不同年齡段,不同水平的學生擬定適切的長期教學目標,更有橫向性的目標,即根據《新課標》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長期教學目標、短期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以“我不亂花錢”教學目標統整為例,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