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慎
摘要:在中學物理教育中,教師要想取得更好的物理教育效果,首先要提高學生從事物理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達到教學效果更好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更容易獲得物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還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效果;提高策略
前言:在傳統的物理教育和教學方法中,教師在教學生時總是把自己當作教育的主體,因為他們受傳統教學方法的限制,學生把他們看作是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使者。由于學生無法與老師互動,無法有效溝通,因此就導致無法提高教學效率,這種現象對學生的學習非常不利。因此,改變這種狀況迫在眉睫。
一、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陳舊
雖然教育部門對初中物理教師的教育和創新教育方法和策略進行了三次指導和五次應用。但在實踐中,一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物理教育的模式與創新影響著初中物理實踐的發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幫助學生成長,使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物理知識。
(二)理論教學為主
物理是一門需要大量練習才能學習的學科,但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通過分析中學物理教學的現狀,大多數中學物理教師往往只注重理論教育,而忽視了物理學科實驗教學。在學習的教學方法中,學生對物理知識只能了解一點,難以實現靈活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推理的效果也無法類比。可見,單一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1]。
二、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的方法
(一)尊重和了解學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已經成為新的教育理念之一,作為學習的內在原因,學生在學習中起著主導作用。在實際的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的機會有限;知識的傳播和應用的有限性嚴重的打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由于教師與學生年齡差距比較大,教師的授課方式和發展理念不符合學生的興趣,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活動,提高教育效果[1]。
(二)為學生設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育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有明確的教育目標。為了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加深對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給學生設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成績。結合教材和實踐活動,確保學生的有效學習[2]。例如,對于蒸發和液化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設定學習目標,幫助理解蒸發液化的概念,教師可以為中等能力的學生做出計劃教學。由于該課程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因此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了解蒸發和液化的過程和原因,并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種方法使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分組,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收入,并激勵學生參與學習。通過目標學習,改善了初中物理的教學環境,提高了初中物理的教學效果[2]。
(三)重視對學生的物理實驗教學
在物理研究中,實驗是一項比較重要的教育內容,時間能力以其獨特的特性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直觀的物理現象有助于理解物理知識,減少學習困難。因此,在給學生講授物理時,教師對學生的實驗物理教育應該非常謹慎。物理實驗的有效應用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學方法中,如果教師直觀地向學生解釋教學方法中摩擦的概念,學生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教師的解釋,但教師可以通過摩擦的發生和影響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感受,通過物理實驗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摩擦的概念[2]。教師們要積極地使用這種教學法,讓學生更容易地學習物理知識,使中學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有所提高。
(四)基于初中學生心理特征開展教學
中學生處于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有學習知識的強烈愿望,但他們害怕學習新知識,尤其是物理。物理是一個非常實用和邏輯性比較強的一門課程。為了在初中物理領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必須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根據物理運動開展物理教學[3]。例如,初中生熟悉網絡。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搭建網絡學習平臺,提高物理教育的效率。
結語:為了讓學生真正學會和應用物理知識,每位教師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對待不同的學生。不能單憑簡單的判斷就將所有學生歸為一類,這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失去興趣和自信心,難以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同時,教師要信任學生,鼓勵他們敞開心扉,愛護他們,在他們迷茫或悲傷時及時給予安慰。教育學生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之間的心靈交流。教師要注重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等優秀素質的培養,培養全能型人才,而不只是優秀的學業成績。
參考文獻:
[1]楊惜春. 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J]. ?2021(2013-12):64-64.
[2]蔡麗格.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學周刊, 2020(7):29-30.
[3]石間. 初中物理教育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探討[J]. 好日子, 2019, 000(015):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