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雯
【摘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智慧體現,豐滿其知識的“羽翼”。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尤其重要,產生問題意識才會更加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小組合作的實效,引導學生愛問、善問與解問。一個個“小問題”成就了一節“大課堂”,閃爍著無限的智慧火花。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小組合作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根據認知活動積極調動大腦,產生疑惑,開展有效率的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上,提倡小組合作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同時也就是思維靈動、強化知識的形成過程,使課堂生動化和高效化。
一、革新傳統思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育最終目的是讓人學會不斷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教師應該摒棄舊時代教法和思想,把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問題是思維的源頭,也是小組合作的基本。有效利用小組合作,精心設計問題,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捕捉具有生成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想讓合作學習真正在課堂上發生,我們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例如,教《認識幾分之幾》一課時,學生在此之前認識了幾分之一,根據例題筆者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幾張正方形紙和幾張小長方形紙條。讓學生先用正方形紙表示和,接著,筆者繼續拋出問題:“請小組合作,你們還能把這張紙折成相同的幾份呢?還能寫出其它分數嗎?”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大,小組合作的氣氛活躍起來,小組之間生生互相討論探究,提出問題質疑,動手操作探索課本例題的同時表示出了很多分數,更加理解透徹分數的意義。
有時,往往是教師的一個簡單示范就能引領學生產生新的疑問,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為問題意識的培養埋下伏筆。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在不同學習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學生逐步掌握“問”的方法,讓問題意識拾級而上,由模糊變為清晰。
二、多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有把自己的數學知識和我們在生活中的體會相互緊密結合,為學生營造一個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中發現生活中所學到的數學,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提出他們的疑問和表達想法。
(一)利用生活情境創設問題,讓學生“愛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地再現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起學生的思考共鳴,學生的精神動力也就會隨著問題而一起升華。挖掘除了教材之外的生活資源,創設問題,引發學生的認識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例如,教《郵票中的數學問題》一課中,在科技發達的年代,沒幾個學生知道寄信,于是,筆者首先介紹郵票的由來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接著欣賞各式各樣主題的郵票,最后利用小豬佩奇想寄信的視頻,提出問題“如果同學們是小豬佩奇,想給親朋好友們寫信,你要怎樣才能把這封信寄出去呢?”這時,學生產生了質疑與提問,“這是看寄給誰和要寄去本市還是外地呢?”“需要考慮信函的重量嗎?”通過學生提問,筆者讓他們帶著問題走進小組合作。小組之間學生根據情況互相質疑、提問、探究,得出資費跟信函的質量和目的地有關。
(二)利用故事系列情境創設問題,讓學生“巧提問”
使用數學小故事導入系列把一整節的數學課堂故事串聯來形成一條教學主線,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重新認識并感到學習數學的神奇魅力。
例如,教《圓的面積例1》的時候,課堂導入時創設小故事:農民伯伯拉著馬兒去趕集賣菜,但是賣菜不方便照看馬兒,農民伯伯用一條1米長的繩子把馬兒拴在樹上,并出示“馬兒的困惑”,求小馬能吃到最大的草地面積也就是求的是什么圖形的面積呢?引導啟發學生圓的面積公式轉化為已知圖形去推導。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學習得出求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1)農民伯伯把馬兒帶回馬場,馬場里有直徑是30米的圓形草坪,每平方米草皮9元,農民伯伯鋪滿草皮需要多少錢?
(2)栓馬兒的那棵樹的樹干橫截面近似于一個圓形,它的周長是50.24厘米。這樹干的橫截面積大約是多少?
通過這幾個巧妙的小故事系列問題進行比較、展示、交流,引導了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提出疑問,加深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的運用,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會提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般情況下,學生往往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技巧而不會提出問題,也就是少了主動質疑的能力,思維定向比較強烈。愛提問的學生往往是比較優秀的,在知識海洋遨游的過程中總是充滿“十萬個為什么”,會提問,證明是真正主動思考質疑,聆聽中抓住了重點。又會提問又能答疑,說明學生是真的學會了、明白了、掌握了。
(一)“問”在小組合作目標中
一要從揭題、審題時切入,培養提問能力,讓學生從課題上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有利于激活學生求知的內驅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二要從數學概念入手或從數學規律的探究過程入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三要從教材入手,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從書本中發現問題,從生活中發現問題。
(二)“問”在小組合作探究中
教會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知識內容的“根”上找問題。在小組合作探究時學會在新舊知識遷移的過程中產生質疑和提出疑問。例如,商不變的性質是“整數除法”到“小數除法”的知識生長點,小數除法為什么除數要變成整數?為什么被除數數位不夠要用0補足?又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有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就提出“會不會跟我們之前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關呢?”
(三)“問”在小組互動展示中
鼓勵學生上臺展示的同時激勵其他學生專注聆聽并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例如,在學習“分數乘法”一課中,筆者出了這樣的練習“恰逢建黨一百周年,學校組織學生去紅色革命基地參觀,一共用了6小時。其中坐車的時間占了1/6,吃飯和回程的時間占了1/3,剩下的都是參觀的時間,?”小組合作討論后,筆者讓學生代表上臺展示。這時,先鼓勵學困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加以激勵表揚,再讓中上層生不斷說出自己的問題,提出異議。生生互動互問,活躍了課堂氣氛,靈動了學生思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好問是多思的必要條件,質疑是數學思維的圓心。“授人以魚”遠遠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正是這樣。學生學會提出質疑正是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的一種體現,也是從知識的“根”向陽生長的成長。小學數學中的小組合作就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催化劑”,使學生質疑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合作精神、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核心素養。因此,培養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推動學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蔣磊.在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遼寧教育,2021(9):32-34.
[2]賴培源.多觀察、敢質疑、善提問——淺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12):49-50,62.
[3]馬紅梅.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策略[J].科技資訊,2020,18(7):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