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樂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數學學習效果的好壞對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有直接的影響。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數學比較枯燥,且學生在學習時也會遇到一些難題,而機械記憶和練習的方式也只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運用和實施則為數學教學指明了道路,它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理清學習內容。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思維導圖的有效運用,以此來推動數學教學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導圖;備課;思維方法;課后導練
思維導圖是一種促進大腦思維發展、擴散的工具,具有直觀可視化、結構清晰的特征。它以樹狀圖為呈現形式,將中心詞及與之有關的內容分層次羅列,并運用圖像、線條等元素將抽象的語言內容標示出來。思維導圖在課堂中的運用能夠很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將之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具體,易于學生理解和認知,從而不斷推動數學教學的順利發展。
一、運用思維導圖模塊化特征備課,加強知識間的聯系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備課環節,教師往往針對某一課的知識點進行知識預熱和準備工作,忽視了數學知識整體間的內在聯系,使各章節知識變得孤立,這不利于學生整體上把握知識。對此,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建立各章節知識結構的框架,將本課的重點勾畫出來,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本課知識在整體中的地位,直觀地看到各部分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知識。
例如,以“分數加減法(一)”和“分數加減法(二)”的內容為例,這兩章都是與分數的加減法有關的內容,但卻被分布在不同的章節中。對此,教師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整冊書的內容整合起來。將整本書內容分為“生活中的數”和“生活化中的數學”兩部分。在“生活中的數”這一部分中,將與數有關的內容“認識負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加減法”整理進來,其中在“分數加減法”這一分支中,將分屬于兩個章節的知識羅列到一起,從而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掌握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的數學”這一部分中,將“方向與位置”“復式統計圖”“長方體和正方體”等相關內容囊括其中。如此,便建立了整本書內容的結構圖式,加強了各章節知識間的聯系,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知識。
二、運用思維導圖揭示思維方法,減輕學生思維的負擔
數學的學習過程應是思維激發、碰撞的過程,而不單單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在傳統“滿堂灌”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及大量機械練習的壓制下,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和壓制起來,負擔過重,無法被激活。而運用思維導圖則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思維導圖具有的樹形呈現方式能夠將關鍵內容與各部分知識有機聯系起來,能夠減輕學生思維的負擔,促進學生思維的開發。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思維導圖的有效運用,以此來激活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數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以“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繪制本章知識的圖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在繪制的過程中,將“分數”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然后下設幾個分支,分別將“分數的意義”“分數的性質”“分數的相關概念”等填充進去,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本章節的主要內容。然后在每個分支中繼續往下設置分支,填充與之相關的內容,如在“分數的相關概念”中填充“最大公因數與約分”“最小公倍數與通分”等相關內容,并在下一級分支中繼續填充相關內容。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根據圖示內容了解本章節的主要內容和知識間的主次關系,對所學內容做到清晰、明了。如此,便減輕了學生的思維負擔,給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三、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后導練,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導練是學生復習所學知識的過程,是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導練中,則能幫助學生快速捕捉到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從而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其能夠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答題。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注重思維導圖在導練環節的應用,以此來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更好地解答習題。
總之,思維導圖作為構建知識體系、體現知識內在聯系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并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優化教學效果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與時俱進,積極探究思維導圖的有效運用策略,不斷總結反思,使其功效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為數學教學創造更廣闊的空間和平臺。
參考文獻:
[1]李旭,張青.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