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祖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只有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提供有力支撐。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須要實現家校“強強聯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教育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一定意義上給孩子提供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學校教育為學生提供全面、完備的知識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只有家校緊密配合,才能跟上教育發展的“節奏”,實現教育最佳效果。尤其是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較多,德育上存在短板且容易出現“誤區”,家校共育不容樂觀,需要及時調整策略,才能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家校融合;教育合力;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036—02
教育的本質就是為國家培養人格健全、德才兼備的合格公民,為社會發展需要提供勞動力,創造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的增長,加速個人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穩步前進。大力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全面提高學生道德水平,是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前提,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因此,教育要立足于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全面發展。其中德育是靈魂和統帥,為其他各方面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證。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出臺各類扶持性政策,無論是從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設施,鄉鎮學校都在不斷與城區學校縮小著差距,但即便是這樣,人們的思想意識卻未能與之同步前行。很多農村家長習慣性地將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孩子身上,他們只看中孩子的各科學習成績,卻忽視孩子的德育發展,不會過多地關注孩子獨有的個性,這給學校與家庭兩方合力共促孩子成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再加上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得家校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始終不夠默契,從而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一、當前農村小學家校共育現狀
1.家長觀念陳舊,忽略家庭教育。一個人的素質高下,首先要看他的思想境界,看他的觀念新舊與否。我們不排除有些人雖然沒有受過很多的文化教育,可是個人素質依舊“與眾不同”。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大多數情況是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自身素質高低呈正比,也就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大多素質也就好一點。雖然現在農村教育發展很快,可是人們整體受教育的程度比起城區還是“略有差距”,他們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不夠重視[1]。
2.留守兒童比例大,家校共育有難度。大部分農村父母都選擇外出務工來增加經濟收入,減輕家庭負擔,這導致了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的越來越大,雖然生活條件是有所改觀,可在生活中與孩子聚少離多,無法更多地陪伴和關注孩子,更不要說從生活的點滴中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肯定。長期的分離使得家長只能關注到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對孩子的德育引導往往忽視,對孩子的日常行為、學習習慣等也難以花很多的時間去關注,這些都極大地影響著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部分家長遇到孩子行為過失,不是耐心引導,而是簡單粗暴地批評甚至體罰,這種粗魯的教育方式,只能導致孩子逐漸對學習失去信心,對生活充滿悲觀與失望的情緒,慢慢不喜好與他人的相處,或是出現過激、暴力的行為。父母外出后大多數祖輩作為監管人,其監管能力有限,這也造成了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情緒不穩定、學習生活習慣差等問題,這些都給家校共育增加了難度與考驗。
3.溺愛孩子,忽視德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更是家庭的希望,愛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天性。尤其是在當下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孩子的寵愛程度可謂是“空前高漲”。作為家長,他們更注重孩子的“物質享受”,而忽視了孩子行為規范的養成,久而久之,孩子潛意識中就會養成揮霍浪費、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的不良習慣,甚至認為,家長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絲毫沒有感恩之心。這一現象與學校教育相抵觸,嚴重影響學校教育效果。更為“嚴重”的是很多家長不愿意孩子受一點“委屈”,大包大攬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讓孩子參與簡單的家務勞動,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形成養尊處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行為習慣,嚴重制約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4.沉迷網絡,影響心智發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在方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時,亦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尤其是網絡對孩子思想和學習方面造成的“傷害”。年輕家長們要外出務工,照顧兒女的任務就落到祖父母身上,長期缺乏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孩子們的心理上就會出現“情感缺失”,外加祖父母的疏于監管,網絡成為了孩子們的精神慰藉,久而久之,孩子在思想上開始懈怠,沉迷網絡游戲,這既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又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發展。
二、加強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1.家長轉變觀念,加強個人自身修養。要想改變家庭和學校缺乏溝通交流、難以配合的現狀,家長首先必須轉變教育完全依靠學校的陳舊觀念,充分認識到家校共育和自身學習的重要性。這種學習可以是理論上的認知,也可以是經驗上的交流,其關鍵在于能夠通過學習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個人素質[2]。同時,老師也可以利用QQ、微信等,主動向家長推薦一些基本的教育知識,讓他們了解留守孩子的思想動態,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及時發現并干預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將其不良行為習慣扼殺在搖籃里。同時,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學校與老師,共同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如,現在互聯網發展較快,有些家長不喜歡看紙質的書籍,但是可以借助網絡了解家庭教育現狀,參加一些家教論壇,家長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長期堅持,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差距,從而能夠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提高個人自身素質。
2.家校合作交流,共育學生健康發展。家校溝通交流中學校要起到主動溝通和“搭橋”的作用,主動和家長進行交流,搭建有利于家校交流的平臺,這樣可以帶動家長主動和學校進行聯系,了解孩子的成長,關注學校的發展情況,從而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如學校通過成立家委會,推選一些優秀的家長代表,定時召開家長會,推薦老師或家長代表作相關的專題講座。在教學閑暇之時,及時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向家長介紹家校共育的重要性,這樣家長就會意識到家校交流的重要性,從而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配合學校進行家庭輔導和督促工作,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家校共同聯手,督促孩子遠離網絡。說到網絡對孩子學習的影響,可以說家長和老師對此都是“心照不宣”,在“痛心疾首”之余卻無可奈何。因為社會發展到今天,完全不讓孩子接觸手機是不現實的,尤其是留守兒童,和父母親之間的聯系和交流主要借助手機語音或者視頻來進行。我們能做的就是家長和老師共同聯手,想方設法,進行正面引導,讓孩子合理使用手機,不要沉迷于網絡,影響學習和生活。如老師與家長及時進行雙向反饋,通報孩子在家、在校情況。同時要求家長在家的時候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配合老師,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不玩手機,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閑暇休息的時候,和孩子一起散步、做家務、交流談心,沖淡孩子對手機的“念想”;家長不在家的時候,要經常和孩子保持聯系,及時從言談中掌握、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通過家校兩方合力,幫助孩子逐漸遠離手機。
4.重視家訪工作,密切家校合作關系。家訪能增進和加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和聯系。此過程中,通過與學生家長和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環境、學生的個性以及在家的表現,更真實、全面地掌握學生情況,了解到家長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進而統一認識,統一對學生的要求,最終達成家校合作的共識。同時,拉近了師生關系,激發學生自我改變,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為今后的家校共育打造堅實的堡壘。
總之,就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來講,農村學生家長外出務工的現狀暫時不會有較大的改變,這就導致留守兒童問題會長期存在。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既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常態化問題,也是一個新挑戰。只要我們不斷創新,堅持不懈,通過家校之間的密切配合,正面引導,一定會讓我們農村的小學德育工作迎來新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錢延虎.城鄉教育聯盟背景下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芻議[J].甘肅教育,2019(21):20.
[2]張志偉.農村寄宿制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關愛措施[J].文教資料,2020(01):182.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家校共育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德育實踐中的有效策略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346)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