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初中教學的核心內容。本文在簡要分析河西走廊歷史資源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重點闡述如何應用河西走廊歷史資源培養初中生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歷史教學;河西走廊;愛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096—02
河西走廊的歷史資源具有明顯的時代性、不可再生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其不僅僅是一種文明的符號,更是一種文明的象征。河西走廊所代表的精神文化財富與河西地區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情感和群體認同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應用河西走廊歷史資源培養初中生的愛國情懷是十分必要的。
一、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內涵
1.河西走廊擁有較為豐富的精神文化財富。河西走廊擁有豐富的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如,敦煌地區有漢代的玉門關、長城烽燧遺址、懸泉置遺址以及莫高窟等文化遺址;在酒泉市,有新石器時期到青銅時代的西河灘遺址。這些文化遺產既是河西走廊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河西人民歷史發展的見證。
2.河西走廊具有多樣性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內涵。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足可見河西走廊的重要地位。在河西走廊僅國家級別的寺院和石窟就有十二處。耳熟能詳的西涼馬超,威震華夏的西涼鐵騎都來自這里。著名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歸”更是記載了昔日的歷史。
3.河西走廊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見證地。戰國之前,在河西走廊一帶就曾先后定居過三苗族、塞種族、羌族等多部族的人群。戰國和秦漢時期,烏孫族和匈奴人移入這里聚居,后來回紇、黨項、吐蕃和蒙古等游牧人群來到這塊熱土,不同民族的人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共同創造了開放包容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河西文化。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1.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熔鑄中學生精神支柱的需要。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校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那學校的教育無疑是失敗的。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熔鑄在價值觀和世界觀之中。
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愛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正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才使我們贏得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從而步入小康社會。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社會民眾開始淡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無疑會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對于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意義深遠[1]。
3.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需要。愛國主義包括反對民族分裂和國家分裂、自覺維護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祖國的統一、抵御外侮,捍衛祖國的主權和獨立等內容,只有公民認識到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并主動承擔起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責任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隨著網絡媒體的蓬勃發展,社會信息也日益多元化,而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又不夠成熟,所以他們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和蠱惑,進而做出違背社會公德和擾亂社會治安的不良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學生辨別真偽,并主動承擔起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的責任。
三、基于河西走廊歷史資源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策略
1.利用互聯網教學設備進行愛國教育。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河西走廊相關的歷史文獻較少,而河西走廊歷史資源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又是教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在具體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設備開展教學活動,以生動化、形象化的方式為學生展示這一段歷史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愛國主義的感染和熏陶。比如,在講到初中歷史教材中與河西走廊相關的“霍去病”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以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設備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實際的愛國主義教育。公元前123年,年僅17歲的霍去病跟隨衛青出城,隨后經歷了三次河西之戰,將整個河西走廊全線打通,河西走廊從此并入中原版圖,為西部地區的和平發展創造了積極條件,其中便包含著霍去病心懷家國、胸懷天下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課前,教師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查找收集有關霍去病的圖片、音頻以及視頻資料(以霍去病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和影視作品),再結合收集資料的類型和教材教學的特點,將有關霍去病愛國主義情懷的資料剪輯整理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適時地將剪輯整理好的視頻資料展示給學生,再重點展示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的馬踏飛燕雕塑,從而使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感染和熏陶[2]。
2.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歷史科目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方面具有更強的優勢,歷史教師要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關于愛國主義的歷史素材,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中要重點強調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但是通過調查和實踐發現,很多學生對初中歷史學科很難提起真正的學習興趣,而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初中歷史教師在升學壓力以及教學進度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過于強調教學效率,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初中生的學習特點,所以在涉及河西走廊這一部分內容的歷史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景指導學生探討河西走廊所蘊含的民族內涵與愛國情懷,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講到初中歷史教材中與河西走廊相關的“絲綢之路”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組織學生以“情景模擬”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在歷史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歷盡了千難萬險。張騫雖為一名郎官,卻志在為國分憂,勇于自薦率領隨從西出長安前往西域。在途中面對匈奴人的威逼利誘,威武不屈,持漢節不失。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先在教室內設置一個小型的“絲綢之路”路線圖,其中涉及到所經過的地區,比如,始發點長安、樓蘭、大宛、玉門關等地標用小方塊來代替,路途中的千溝萬壑以及風塵沙漠用一些干草和石灰來營造。構建好情景之后,由學生分別扮演張騫和張騫所帶領的隨從,以及阻撓張騫出使西域的匈奴人,教師指導這些學生依據史料中記載的張騫與匈奴人斗智斗勇,為了家國大義始終不屈最終獲取成功的情節進行表演。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角色表演與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學生更直接地體驗到張騫出使西域時所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面對危險,張騫始終心懷家國不放棄的深厚感情,從而使學生的愛國情懷進一步得到熏陶和培養[3]。
3.開展河西走廊歷史文化展活動,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中華民族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幅員遼闊的國土,豐富多樣的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數千年來,無論是外敵入侵還是歷史上反動階級的統治,都沒有瓦解中華民族的斗志,更沒有阻礙中華民族的發展,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其中河西走廊包含了我國古代大量的精神文明遺址,并承載著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文明演替變化。因此,在學習關于河西走廊這一部分歷史時,僅僅講述教材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通過拓展更多的與之相關的歷史資源來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比如,在學習與河西走廊相關的文學以及藝術作品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以“河西走廊文化展”的形式來設計本課,愛好繪畫的學生可以通過美術作品來展示自己對于這段歷史的認識,其內容包括敦煌石窟的畫面、飛天仙女的畫面、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圖等;愛好唱歌的學生可通過演唱相關的歌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愛好詩歌朗誦的學生可通過配樂詩朗誦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內心的感慨。課堂教學這樣設計,一方面,能使學生在準備自己的文化作品的時候通過上網檢索等方式搜集與河西走廊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而加深對這一段歷史的認知;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在欣賞這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展的時候,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關于河西走廊的歷史風采,盡管那些奇幻風景和歷史人物都已經遠去,但是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則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萌生出一種民族自豪感。
愛國主義是一種十分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更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主要力量。中學生通過學習,從而認識、理解和感悟河西走廊這一段歷史資源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并在學習和生活中以一種新時代所特有的新形式去傳承這部分歷史所寄托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陳穎.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文理導航(中旬),2017(09):6.
[2]姜兆建.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117.
[3]龍孫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數字故事的應用分析[J].中華少年,2016(26):44-45.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