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娜
【摘要】整理與復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手段之一,對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加深已學內容的理解,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解題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研究了有效開展整理復習課的方法,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整理復習;先學后教;明確目標;情感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133—02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整理復習就是把獨立、分散、有規律的已學知識,通過回憶再現、分類、整理、歸納等方法進行系統的梳理,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卡片等其他形式的學習過程,把新知識與已學知識聯系起來,架通知識的橋梁,再對知識深加工、再創造,拓寬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實現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應用能力的發展[1]。同時,在整理復習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數學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綜合性發展,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橫向梳理,綜合提升,自主構建知識系統,拓寬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由此可見,組織學生開展好整理與復習課的學習是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先學后教,夯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打造實效性強的課堂。在進行整理與復習課前,讓學生以課本內容與教師平時的講解為主,根據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查閱課本、筆記、作業,回顧梳理、分類、歸納知識點,按照知識結構繪制思維導圖或匯編知識卡片等。課堂上,展示交流學生的成果,教師適時予以指導,重點關注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指導方法,及時給予幫助,并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自主設計個性化作業;也可以引導學困生向優秀學生多請教多學習,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充分發揮同伴間的互助互學作用。在學生先學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學生自主梳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點撥釋疑,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導之[2]。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可以使學生在與他人的互學互助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如,在“乘法的意義”的整理與復習中,有學生在思維導圖中借助具體例子解釋乘法的意義,將幾個相同加數相加改寫成乘法的具體算式,將乘法的多種運算定律分別用文字與字母的形式羅列。學生也會自主設計豐富的作業,有的模仿教材例題練習擬題;有的根據教材習題練習改編,并用圖表示算式的意義;有的自擬出有創意的題目,并能說出自己的解答思路。由此可見,讓學生先“理”,教師再“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新引舊,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重組知識結構,使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線,形成知識網,便于學生記憶。
二、明確目標,精準定位復習方向,設計精要的學習內容
在整理復習課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教材,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精準定位該板塊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重難點,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程度和實際情況開展復習,加深基礎知識的理解,積累學習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獲得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教師充分發揮點撥引導作用,適度地拓展延伸現有知識,使學生的基本技能得以提高,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在學習過程中得以再親歷、再發展。定期系統地梳理所學知識,溝通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數學學習應追求的價值所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整理與復習課時應當明確落實這些目標:1.本單元章節中所學內容的回顧再現,自我分析,查漏補缺;2.系統整理所學內容,明晰知識脈絡,建構學習體系,從整體上把握數學知識領域的具體內容;3.提升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4.綜合應用歸納、概括、分類等方法,提升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小學生學習的自理能力和增強數學素養的目的。
整理復習時,教師會串聯許多零散的知識點,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此時,就應調動學生的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學生在整理的基礎上再補充完善。尤其對學生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巧妙借用典型錯例,幫助學生在錯例中認識到學習過程中遺留的缺憾,找到新的知識增長點。例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后,計算100÷5+ 100÷20的習題時,學生在思考解題思路時,由于與100×5+ 100×20的結構一樣,受其影響,錯誤地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理所應當地將其運算為100÷(5+20)=100÷25=4,導致得出錯誤的答案。通過分析錯誤原因,提升學生的認識,使學生用準確的知識解決問題。
三、鞏固數學基礎知識,提升能力,拓展數學應用意識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既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更要通過自身的引導發揮數學在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數學課的整理與復習,不應是單純以完成練習為目的的教學活動,而是讓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經歷數學化的活動過程。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評與互評中縱橫思考問題,提升思維,使知識得到拓展。例如,在整理和復習四年級“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時,采取以下幾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交流欣賞。課前讓學生自主梳理知識并制作思維導圖,上課后讓學生帶著整理的知識結構圖,四人分組合作交流,互評梳理的內容,推選優秀作品在班內交流。大多數學生會整理出:小數的意義、整數與小數的數位順序表、小數的計數單位、小數的加減法及小數的比大小等基本內容。其次,展示補充。各小組推選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梳理的內容,重點是本單元的知識點、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個人的整理思路。其他同學聽后評議、補充并質疑提問。接著,點撥釋疑。教師根據學生間的交流內容適當指導,對比分析展示交流的內容,引導學生發現相同與不同之處。最后,優化提升。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整理的知識結構圖,結合大家的交流思路再次增補添加,刪除修改,最終實現單元已學知識的優化組合,形成系統的條理化知識結構。這樣的師生互動評價過程,將重心轉向學生未知探索的過程,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了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效果。
四、滲透情感,挖掘數學文化內涵,構建數學文化體系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數學知識外,還應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與知識內容密切聯系的實踐活動。以教材內容為載體,深入挖掘相關的數學文化,了解數學的歷史和名人軼事,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培育學生的文化內涵。在文化體系的構建上,一方面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幫助學生領會數學精神,認識數學美。在知識梳理過程中考慮學生是否體會到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否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另一方面教師根據教學具體內容和課堂的實際需要給學生布置一些與數學史相關的作業。如,在每個單元結束后,讓學生通過查閱、收集、整理,制作與本單元相關的數學文化知識匯總小報,了解有關數學文化方面的內容。教師還可以指導學有余力的學生撰寫數學小日記,寫寫數學家的精神、寫寫某個知識點的產生與發展、記錄古代數學故事或數學趣題,使學生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領略數學的魅力,學習數學家的精神,進而更加理解數學,熱愛數學。
總之,整理復習是動態發展的過程,課堂活動是師生共同發展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也是富有個性的創造過程。無論是在學習內容的選取還是教與學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創新的空間,培養學生廣闊和靈活的思維,切實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向陽.論數學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J].教育藝術,2017(11).
[2]方向潤.如何在總復習課中應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教學[J].新課程學習,2012(01).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史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690)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