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行,各學科開始將核心素養作為培養重心。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具有豐富的內涵,有助于促進學生提升綜合素質。但目前一些教師仍沿用落后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等,影響了高中政治整體教學效果。高中政治教師要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和內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高效培育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35
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政治學科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為切實發揮高中政治學科的主陣地作用,教育部提出涵蓋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內容的核心素養概念。高中政治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深入改革課堂教學過程,提升政治學科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學生成才的重要保障,青少年階段則是形成理想信念、政治素養的關鍵時期。高中學生的辯證思維尚未成熟,雖然能夠初步分析、理解社會現象,但認知程度不足,難以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緊密融合理論與實踐教學,在課堂中貫徹核心素養要求,引導學生清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等,增強學生的認同感。通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逐步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之高效轉化為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
(二)培育學生的思辨精神
現階段,我國正在廣泛、深刻地開展社會改革,對各類人才的實踐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科學精神是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日常教學中的貫徹實施,有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高中政治教師要依據科學精神的培育要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深刻辨析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突破思維定式的束縛,以新的視角看待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辯證思考能夠切實感悟真理的力量,通過實踐鍛煉能夠有效發展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而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三)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依法治國戰略的深入推進,顯著提高了社會民眾的法治意識,但目前社會生活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現象,為了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更要積極培育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將核心素養要求融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辯證看待權力及權利間的關系,充分認同法治精神,自覺堅守法律底線,在行動中踐行法治要求。高中政治教師要綜合運用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幫助學生真正吸收、消化法治知識,逐步樹立法治思維和情感,培育起符合法治的良好行為習慣。
(四)優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高中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升學壓力,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機會。一些教師沿用理論灌輸等教學模式,沒有積極組織實踐活動,導致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踐能力等得不到提高,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核心素養要求教師深入結合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在實際問題中嘗試性應用學到的理論知識,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理論學習成效,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明確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承擔的職責,積極關注社會發展。
二、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培育政治認同素養
高中政治學科的理論性、抽象性較強,如果沿用傳統灌輸式、教導式教學方式,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阻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為高效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教師要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開展知識教學活動。
1.議題式情境教學。高中政治教師已充分認識到情境教學的價值,但一些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夠連貫,影響教學整體感。議題式情境教學在政治課堂中以一條主線貫串,通過合理創設問題串、情境鏈,引導學生逐步拓展探究深度,形成政治認同。在議題式情境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能夠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有效喚醒學生的情感、心靈共振,將會顯著改善教學成效,促進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政治教師要合理選擇教學素材,科學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究過程中深入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形成政治認同。學習《政府的權力》一課時,教師結合很多學生渴望以后能成為公務員的情況,引導學生以公務員的角色大聲朗讀宣誓內容,激發出學生對人民公仆的熱烈情感,給予學生良好的啟迪。
2.加強多元互動教學。體驗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路徑,也是培育政治認同素養的關鍵舉措。政治教師要引導學生自我體驗和感知知識,使學生的情感得到豐富,逐步深化政治認同。首先,角色扮演體驗。角色扮演活動的趣味性較強,可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學生在扮演相關社會角色的過程中,也能深入了解理論知識,強化認同感。學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課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扮演人民代表,通過參與角色扮演活動,使學生充分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深刻認同國家根本制度。其次,辯論碰撞體驗。學生具有差異化的成長經歷,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就某一問題開展思辨活動,更加全面地認識問題。學習《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外來文化對我國文化發展是否有利”的議題,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論,教師總結辯論結果,幫助學生在客觀認知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增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二)培育科學精神素養
如果教師不能夠深度挖掘和研究教材,將難以順利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因此,教師要深入理解科學精神的內涵,巧妙挖掘出教材中的隱性內容,科學組織教學活動。
1.自然科學素材。自然界中的事物互相影響,教師可引導學生探尋較為基礎的自然規律,遵循提出問題、大膽假設、嚴謹驗證的程序進行推理。既可以幫助學生對政治學科的部分知識點深入了解,又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還能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學習《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一課時,教師可引入生活中的科學常識,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如“人們在田地中隨意丟棄一節電池,將會污染1平方米的土壤,導致本區域的植物難以正常生長。人們食用到受污染的植物后,易患上某種疾病。”通過引入這些自然科學素材,抽象理論能夠向具體現象有機轉化,學生的科學精神素養得到培育和提升。
2.歷史素材。歷史素材蘊含著政治、經濟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引入符合教學需求的歷史素材,可顯著增強理論闡釋的形象性,幫助學生以辯證的科學思維看待歷史人物或事件。學習《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一課時,為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教師可引入“隋煬帝”這一歷史人物。隋煬帝是學生眼中的昏君,但他在位期間興修運河、遠征西域,促進了當時的社會穩定與發展。教師可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理性分析這些歷史問題,辯證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培育法治意識素養
很多高中教師十分重視法律知識的教學,卻不同程度地忽略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學生雖然能夠積累大量的法律知識,但精神層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無法治意識。教師要大力轉變思想觀念,切實發揮學科核心素養的主導作用,以活動型教學取代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引入一系列真實的社會案例,鼓勵學生在探究、辯論過程中獲取相應的感悟。學習《征稅和納稅》一課時,教師可搜集近些年來出現的偷稅漏稅典型人物或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征稅工作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分析偷稅漏稅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增強學生依法納稅的意識。為改善法治意識培育成效,高中教師也要將法治理念融入班級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中。可在班級墻壁張貼依法治國等方面的宣傳標語等,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培育公共參與素養
學生承擔著改造社會、推動民族復興的重要使命,教師要充分重視對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培育,引導學生密切關注社會發展,以主人翁的態度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其中,課堂模擬是非常有效的路徑。每一個公民在生活當中都會密切接觸到政府部門,政府所制定、推行的決策將會對民眾的切實利益產生直接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模擬政府決策過程,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政府決策機制、參與決策路徑等。通過實施模擬活動,使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能夠得到調動,并能深入了解政府的決策、立場,自覺擁護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政策方針。
三、結語
核心素養與教育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將其科學融入高中政治學科教學過程中,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質,進而推動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進一步革新教學理念和模式,依據核心素養要求重構教學流程,不斷拓展教學深度,持續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 田斌.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2019(31).
[2] ? 縣文東.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9).
[3] ? 徐懷亮.豐富課堂教學方法,促進政治核心素養滲透[J].試題與研究,2019(31).
[4] ? 苗瑀格.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及其培育對策[J].考試周刊,20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