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美蓮
摘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學科教育的主要出發點,初中地理學科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引入生活化教育模式使地理知識學習變得容易很多,最重要的是初中學生可以在生活實踐中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實現個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核心素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地理是中學基礎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后,核心素養教學就成為各科教學的重點和目標。初中地理核心素養主要指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實踐力。地理核心素養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聯非常緊密,要想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必須使教學向外拓展和延伸,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進行生活化教學。那么,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呢?
一、構建生活化初中地理課堂的必要性
作為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教師,深知照本宣科學習地理知識的枯燥,尤其是自然地理,初次接觸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因此難免有不少中學生排斥學習地理課程。構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課堂,把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問題引入課堂,用簡單易懂的例子循序漸進地融入地理知識,再通過地理知識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能增強他們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構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課堂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轉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題可說,有問題可思,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發散性,這在無形中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的高效策略
(一)更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理念,高度重視生活化教學
初中地理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占據重要地位,旨在滲透基本的地理現象、科學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初步認知,為后續的地理教學奠定基礎,在新課程改革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單一局限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被動學習,導致初中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了解缺乏實用性,為引入生活化教學創設了條件,經過實踐調研發現,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和初中學生學習生活聯系廣泛的學科需要構建生活化教學體系,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人感受豐富地理課堂內容,融入趣味性的生活素材,在拓展學生的視野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需要更新理念、加強調研,根據地理課堂內容進行綜合設計,把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識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生活場景,真正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如在教學初中地理“中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地圖進行詳細的教學,通過對地圖中的省份信息、海岸線、領土范圍以及我國所在的經緯度進行詳細解讀,真正激發初中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從而深刻了解我國的地理面貌、國土領域和氣候類型,生活化教學的落實提高了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
(二)開發各種生活資源,應用生活化素材來教學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如果一味采用填鴨式教學法,會使地理課變得枯燥無味。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只有拓寬視野,將地理教學置于生活這個大背景下,積極主動地開發、整合教學資源,機動靈活地安排教學內容,借助生活化素材促使枯燥無趣的教學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才能讓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作用,促使學生愛上學習。例如,在學習《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一節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用生活中的現象來導入:氣溫不僅會隨著季節變化,日常也是有變化的。就像今天早上有風,我看到大家都穿上了厚衣服。但是中午太陽正好,氣溫升高,大家都將外套脫了。那么,氣溫的日常變化,跟什么有關系呢?大家想知道嗎?這樣結合生活現象來導入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述氣溫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時,教師可以利用有關“2008年中國雪災”的圖片、視頻來教學,借助視頻講述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并讓學生討論近些年氣候出現異常的原因。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和科學品質。
(三)設計課堂訓練生活化,強化學生知識記憶
通常情況下,為了讓生活化課堂訓練有實效性,我會仔細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并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調整訓練難度,以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訓練過程中獲得進步與提高。例如在“中國的民族”這節知識的課堂訓練中,我為學生設計了答題競賽游戲,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我選擇將他們分成若干小組,盡量控制好各小組能力的均衡,以確保競賽游戲的公平性。在答題過程中,我會運用信息技術隨機呈現出某一個民族的要素,如特色美食、特色頭飾、特色樂器或者特色節日等,各小組需要舉手進行搶答,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其他小組繼續搶答。在此種訓練模式下,學生不僅獲得了愉悅的訓練感受,同時還能夠進一步了解對我國民族及其文化內容的知識,這為初中地理教學工作帶來了重要助力。在此基礎上,我還讓各小組隨機抽簽選擇民族,在課后搜集該民族的資料,等到下節課時向全班同學介紹該民族,由此做到讓學生進入生活中探究地理知識,在提高學生地理素養的同時,實現初中地理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
(四)課后作業緊密聯系生活
課后作業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構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課堂要求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要來源于生活,要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完成作業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多變的天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查詢未來一周的天氣變化,繪制出對應的天氣符號,并為未來一周自己的出行做好合理安排,從而思考天氣變化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這樣的課后作業既貼近生活,又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以提升地理教學效果。所以,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任課教師要轉變應試教育觀念,借助生活化的素材、生活化的情境創設和課外實踐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促使學生通過地理學習能認識、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為學生全面成長、健康生活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高俊.淺談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8(12):63.
[2]張金龍.初中地理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學園,2017(35):129.
[3]李美玲.初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淺析[J].文理導航(上旬),2016(08):63.
[4]夏小蘭.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思考[J].考試與評價,2015(09):64.
[5]鄭積慧.初中地理課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5(0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