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蘭
摘要:現代化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實施和推行之下,需要幼兒園教師懂得如何從本園的具體條件出發,結合幼兒實際學習情況,開展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和教育策略。本文分析研究,幼兒園班本微課程的構建活動之中,應遵循幼兒成長發展規律,并根據幼兒不同的興趣愛好特點,尋找多元化的課程體驗方式,推動幼兒在多元化的微課程活動參與之中共同成長。
關鍵詞:班本微課程; 幼兒;實施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幼兒園班本微課程的構建之中,必須尊重以幼兒為中心的基本原則,遵循幼兒發展的客觀規律,聽取幼兒興趣愛好需求,以此構建真實的個性場景,讓幼兒真實感受到沉浸在學習中的快樂,并提升幼兒綜合素養水平。
一、健康為核心的微課程
幼兒園幼兒本身年齡較小的因素,導致自身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不夠豐富,對于周圍未知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通過自身的實踐行為進行主動的探索和探究。對于幼兒這種充滿好奇心的特點,幼兒園教師應設計相應的微課程內容,并滿足幼兒對未知事物探索的欲望。所以幼兒園教師可通過以健康為核心的微課程構建方式,讓每一個幼兒能夠觀察自己的身體去思考,為什么人要有手、有腳、有嘴巴、有眼睛,這些身體器官的功能都有什么,在多幾個為什么的前提之下,制定具有健康文化特色的微課程活動和微課程內容,以推動幼兒在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探索和探究之中,強化幼兒動手實踐能力和思維活躍力,并能夠深刻理解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與各個功能,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到任何傷害。
二、充分挖掘教育契機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較為悠久,對于人們的影響也最為深刻。所以對于幼兒來說,春節是一個產生印象最深刻的傳統節日,因為在春節之中,每一家每一戶都會擺放許多的糖果和堅果,這些是幼兒在春節時期最容易產生直觀震撼的場景。因此幼兒園開展日常課本微課程構建活動之時,可以以此為契機,通過設計相關的課程內容,使得每一個幼兒能夠滿足對于堅果糖果等問題的探究欲望。雖然每一個幼兒在交流和溝通中,可能由于表達方式發展不夠成熟,使得自身描述不夠到位,但是他們仍然愿意將自己在春節中的所見所聞通通表達出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蔽蚁刖褪情_展本次微課程活動——“花生樂”的契機。孩子們感興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過孩子們的興趣引發這次教育契機,從“興趣”出發,讓孩子們“做中學”,從游戲中學習、從勞動中學習、從體驗中學習。在直接的操作體驗中真真正正地認識花生、了解花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我想這就是開展微課程主題活動的意義。
三、關注幼兒發展需要
幼兒園班本微課程的構建與開發,需要幼兒園教師及時關注幼兒發展的差異化與個性化需求,促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在有趣的微課程環境之下,進行自主探究和自主探索,感受到課堂學習的快樂與魅力。
以數學活動《花生寶寶報數》為例,結合區域游戲設計,幼兒教師創設了“花生王國”主題游戲環境,在區角布置中融入了花生的圖片和一些習性介紹圖片,旨在希望幼兒能潛移默化地鞏固經驗。在游戲材料的布置上,教師進行了有目的的區域材料投放:益智區的按樹種花生種子,孩子們對于5以內的點數要求基本都達成;音樂區投放了不同的種子裝在罐子里引導幼兒感受不同的聲音,孩子們對于不同聲音的興趣都很大;生活區投放了花生,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剝花生,鍛煉幼兒的手部肌肉能力。
四、順應幼兒的需要和興趣點
新課改素質教育理念之下,明確提出應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之中,為幼兒提供一個豐富、有趣、健康、和諧的教育環境,滿足幼兒園滿足幼兒多方面的學習和成長需求,使得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之中實現身心健康的科學發展。所以幼兒園開展班本微課程,主要目的是推動幼兒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之下開展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并遵循幼兒的學習興趣點,從而滿足幼兒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學習之中,幼兒始終處于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滿足的情況之中,幼兒園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具有生活化的微課程?;谟變耗壳暗纳罱涷?,使得幼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愿意積極參與到生活化班本微課程的活動之中。如“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美味的食物”“各行各業的人”,這些主題大多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覺得奇怪的現象,或是幼兒感到困惑的問題,因此,幼兒會調動全部的智慧去研究、探索、發現、嘗試,并有效的同化外部世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滲透,為幼兒園教育活動開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所以,幼兒教師秉著以幼兒發展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堅持創新精神,通過班本微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追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保證幼兒始終處于快樂之中,推動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陳琴.試探生活化園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策略——以中班“蛋”主題活動的開展為例[J].幼兒教育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