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祥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歷史上存在著許多因生態環境變化導致文明興衰更替的案例,而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生態文明教育越發重要。高中地理教學承載著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務,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積極改革創新,精心組織施教,將學生培育成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文章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學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可行性高的生態文明教育實施策略,以期為同行業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生態文明指的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遵循與自然和諧共處原則而取得的一切物質與精神成果,可以說是人類深刻反思工業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文明形態以及文明發展理念的一大進步。生態文明不僅要在制度文明及產業建設方面有所體現,也要從個體意識及個體行為中展現出來。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地理教學中存在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元素。為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引導其成長為具備可持續發展觀的創新型人才,高中地理教師應促成生態文明教育與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高中地理教學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地理學科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生態文明教育也為地理學科注入了生機與活力。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科承載著向學生傳播生態文明知識、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以及培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者的重大任務,生態文明教育賦予了地理學科使命感與時代感,凸顯其學科價值,也為地理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臺。
2.挑戰
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仍然存在著較多以考定教的現象,教師往往根據考試大綱選擇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也是為了應對高考,生態文明教育處于被忽視、被弱化的狀態。盡管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但因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其在教學目標制定與教學方式選擇上都存在不足,使得生態文明教育表面化。比如,一些教師習慣以口頭講解形式傳遞生態文明知識,很少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實踐,也較少在教學中援引生活案例,學習場所主要集中在課堂,對于網絡媒體的使用頻率不高,像開辦公益講座、組織野外考察與調查等活動更是極少進行,這都對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課堂的實施形成了挑戰。
二、生態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1.教師樹立正確的生態教學觀念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部分人的生態意識薄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當前,臭氧層被破壞、全球變暖、水體污染、噪聲污染、森林退化、光化學煙霧、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日趨嚴重,已經影響到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高中生即將要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作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系統的環境保護意識,以此推動社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這也對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傳遞知識的良好執教能力,也要密切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新觀點與新動向,能夠與專業的環保人士保持聯系,學習環保知識,從而將生態環境教育融入地理課堂,切實提高學生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度。
2.援引生活實例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地理學科與社會生產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教師應充分結合生活元素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援引生活實例引導學生關注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包括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例如,全球變暖背景下,教師可為學生列舉各個國家所發生的氣候異?,F象,以多媒體設備播放真實的影像資料,展示極端惡劣天氣給當地帶來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全球變暖所造成的危害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教師可借此機會讓學生撰寫主題為“我們要如何為生態文明建設出力”的小論文,促成學生更深刻的思考。
3.在實踐中生成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是人的心理、文化重新構建的過程,通過教育將文化內化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實踐中生成相應的人格,達到知行合一的狀態,能夠在學習生活中踐行生態文明觀念。因此,教師應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針對具體的、實際的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在與自然密切接觸的過程中逐步了解生態環境狀態,嘗試制定保護、改善環境的措施。例如,教師可將校園內的池塘作為研究對象:池塘的水域由于塘底淤泥堆積不斷退化,與幾年前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水質變差,水面鋪滿浮萍,池塘中的魚蝦數量也明顯減少了。教師可為學生設置相關的實踐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思考校園池塘中的淤泥是哪里來的?水質變差的原因是什么?魚蝦數量為何銳減?應采取怎樣的措施幫助池塘恢復原貌?通過設置貼合學生實際的實踐探究任務,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生態文明知識的生成及情感價值觀的轉變,效果顯著。
4.結合節日舉辦生態文明主題活動
地理學科自有其特殊性,地理教育本就帶有生態文明教育色彩,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意義重大。教師應發揮這一優勢,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舉辦多樣化的生態文明主題活動,包括夏令營、冬令營、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從多角度接觸生態文明知識,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年中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節日較多,諸如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保護日、世界糧食日等,教師可在這些特殊節日當天組織學生參與生態文明主題活動,如繪制黑板報、手抄報等,同時引導學生對黑板報、手抄報的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形成環保共識,共同樹立起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能夠踐行環保理念,為環保事業做出一份貢獻。
綜上所述,在人地和諧發展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共同作用下,高中地理教師應帶著責任感與使命感,積極落實生態文明教育,發揮地理學科的獨特優勢,將生態文明知識以多種渠道傳遞給學生,展現地理教學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生成生態文明意識,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
參考文獻
[1]王鑫鵬,朱雪梅,程懋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的探索[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22(03):85-90.
[2]馬伶玉,付一靜,T魏瀟.地理教師地理實踐力的構成及提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