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分析高中閱讀英語短篇小說在高中英語教學尤其思維品質培養方面的意義,探索指向思維品質提升的高中英語課堂短篇小說教學模式。結合教學實例說明如何將此模式應用到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英語短篇小說;思維品質;高中英語閱讀
【作者簡介】紀冰亭,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
一、引言
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中,思維品質尤其體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出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包括能夠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等。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與思維品質的培養密不可分,而語篇載體的選擇是重要切入點之一?!墩n程標準》在文化知識內容要求的選擇性必修部分提出,要求學生理解、欣賞部分優秀文學作品,在閱讀能力目標要求中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夠閱讀一般英文原著”。經典文學作品中的英語短篇小說集文學性與娛樂性為一體,符合高中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能夠啟發學生思考,有助于對學生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及思維品質的提升。
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說認為,語言學習的基本條件是可理解性輸入,Swain的語言輸出假說則進一步指出必須同時強化語言輸出。國內二語習得專家王初明提出,學習的效率高低和輸入與輸出的結合緊密程度高度相關,即二者的協同效應越高,學習效果就會越好。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則有效增強了這種協同效應。英語短篇小說提供了真實生動的語境,讀者與作者的互動感強,讀后續寫則進一步將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強調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內化及創造性輸出,提高英語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更高層次的思維。因此,本文嘗試結合讀后續寫,探索一種利于思維品質提升的高中英語短篇小說教學模式。
二、指向思維品質提升的英語短篇小說教學模式探索
英語短篇小說雖篇幅較短、主題鮮明、文字簡練、可讀性強,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仍會遇到背景知識、語言詞匯、閱讀體驗等多個方面的障礙。因此,本文探索的短篇小說讀后續寫教學模式包括課前的準備、課堂的設計、課后的作業布置等多個環節。
1.課前分工,自主學習。課前教師分發隱去結尾的小說閱讀材料,采用文學圈的模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根據所讀作品的特點,給每個小組劃分角色。教師提前給每位角色發放相應的導學案,指導學生課前進行自主學習。
2.合作分享,思考探究。學生基于課前自主學習成果,上臺分享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僅僅作為輔助者,學生才是主導者。接著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引導討論,探究故事沖突,小說的主題意義,及作者的寫作風格等,為續寫作鋪墊。在續寫之前,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構思及小組討論。學生課后完成續寫作業。
3.續寫交流,比較反思。教師給出評分標準,小組內部自評和互評,并推選代表上臺分享續寫作品。教師點評總結后,將原版結尾發給學生,組織學生討論對比他人與自己續寫的結尾有何異同,總結原版小說結尾的特點,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4.讀后賞析,挖掘主題。經典文學作品往往有其深刻的內涵和時代意義,獨特的語言風格等,因此在完整看完小說原文之后,帶領學生對小說的主題、寫作目的以及語言做進一步賞析。最后讓學生以戲劇的方式來重現小說內容,也可以進行恰當的改編。通過戲劇表演,學生可以嘗試塑造人物內心,從而展示他們對環境、情節、人物等要素的理解和再創造。
三、指向思維品質提升的高中英語短篇小說教學模式應用實例
下面以人教新課標選修“小說欣賞入門”Unit1 “The Open Window”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等方面進行具體說明。
1.教學內容。“The Open Window”講述了精神緊張的男主人公Framton因姑母的推薦前往鄉下拜訪不認識的Mrs. Sappleton以放松心情。Mrs. Sappleton的侄女Vera向他編造了女主人的丈夫和兩個兄弟三年前死在沼澤地,女主人每天開著落地窗等他們回來的悲劇。天黑時三人歸來,嚇跑了男主人公。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出人意料又詼諧的結尾,暗諷了一戰后英國貴族社會的虛偽。課文以Vera講述的故事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在本課教學設計中,學生在閱讀第一部分內容后進行續寫。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本課(兩個課時)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完成閱讀圈任務并分享;(2)學生能夠找出故事的沖突矛盾點,推斷故事走向;(3)學生能夠基于對情節和人物的分析及小說的寫作特點對小說前半部分進行續寫并自評和互評,比較和原版的異同,總結原版的特點;(4)學生能夠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小說主題。(5)學生能夠選取小說片段,小組合作完成5分鐘左右的戲劇表演。
3.教學設計。(1)課前分工,自主學習。課前教師設計好導學案,讓學生查找一些難詞釋義以及回答一些簡單理解性問題。將班級學生分為四個組,每個組負責一種閱讀角色,課前自主閱讀文章,并完成導學案內容。每組選出一名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課后集中討論,修改完善閱讀圈導學案內容。各個角色的任務安排如下:
在本環節中,學生先通過查找難詞生詞和回答簡單理解性的問題掃清可能的詞匯和理解障礙。接著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及水平來等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在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促進對小說的把握和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培養了自己合作探究的能力。
(2)合作分享,思考探究。
Step1:課上邀請每組1-2名代表上臺,借助視頻展臺、PPT、圖片等多種方式展示自主學習成果,從而學生對文章涉及的語言知識、背景、情節、人物進一步進行學習理解。
Step2:基于文章情節走向圖,引導學生關注兩個矛盾:
T: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climax, to help push the story forward, there are usually some conflicts.
Conflict 1: What kind of person is Mrs. Sappleton?
Conflict 2: When exactly did the tragedy happen?
男主人公姑母口中的Mrs. Sappleton和Vera口中的Mrs. Sappleton形成性格落差,Vera敘述的故事里,悲劇發生的時間前后也不一致。從而引導學生關注情節走向。
Step3:
T: So how will the story develop? How will the conflicts be solved? Now let'scontinue the story.
在學生進行續寫之前,給學生如下開頭句子提示:
結合開頭句子,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Q: Think about Framton's personality. When hearing Mrs. Sappleton's words, what might he feel? What might he do?
Q: Who might the three figures be? Real people or ghosts?
針對兩個問題讓學生4人小組做簡單討論。接著通過推導讓學生預測情節走向:
對于這個推導的兩種可能性學生有不同的答案,因此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證據支撐自己的猜想。
學生可能找到的線索有:
基于這些線索,以及前面鋪墊的問題,學生能合理預測故事情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擬定寫作大綱并展示。
Step4:在初定情節走向后,分析文章寫作風格。
Q: Who is the narrator of the story? Can he/she read minds?
Q: How does the author show and emphasize the emotion of the characters?
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人稱視角和寫作特點。學生發現作者除了大量直接引語來敘述故事外,大量重復表示情緒的詞匯nervous, calm來突出人物的性格。同時,通過對身體反應的描寫來表示情感的變化,如“the girl's voice began to crack”“the girl suddenly began to shake”等。在本環節中,通過探究、推導、預測等活動,綜合鍛煉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3)續寫交流,比較反思。在課前每個學生已完成一篇150詞左右的小說續寫。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自評和互評,并推選代表上臺進行展示,并說出推薦原因。學生可從以下角度評價:
教師評價后,讓學生閱讀原版后半部分。讓學生閱讀原版后半部分,并比較和同學寫的有何異同。
四、結語
短篇小說文本作為地道的語言輸入,因其情節豐富性讓學生產生共鳴和移情,能夠激發學生的輸出欲望,在分析人物、推導情節、分析主題過程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然而,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基礎薄弱學生不能主動參與討論,對語言和語法的處理較少導致這部分薄弱的學生參與得更加困難等。因此,教師仍需在教學中不斷嘗試改進完善,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和課堂的把控,鼓勵更多學生參與更多深刻的、具有批判性的閱讀活動,以此來逐漸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2]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