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珍
【摘要】核心素養并不是某一種技能的掌握,也不是某一方面知識的記憶,而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綜合能力。相對于某一種技能或者某一方面知識,核心素養應該位于兩者之上,用簡單的語言描述:核心素養就是通過在課堂上的學習養成思考方式和思維習慣,從而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處理,它體現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變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學習主動性;優質教育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教育部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來說,除了做好基礎知識的傳授外,還要重視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還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問題,變成自己的技能,從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從容地解決生活和以后工作中的問題。
一、在概念教學中體現核心素養的培養
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有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概念的指引,所以概念教學顯得尤其重要。在概念教學中,筆者會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學知識生活化
數學家華羅庚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測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睂τ谛W生來說,由于年齡小,知識儲備不足,生活經驗不足,抽象思維能力差,對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時,筆者會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實際出發,利用現有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也就是說把抽象的內容生活化。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如何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先理解“平均分”這個概念呢?首先,筆者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平時有沒有招待過你們的好朋友去家里做客呢?通常會拿些什么來招待客人呢?低年級的小學生都有好表現、好炫耀的特點,這樣一激發,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紛紛來說自己的做法,學習就變得主動了。這時,筆者再拋出一個問題:今天有三位好朋友被你邀請到家里做客,你媽媽準備了9包QQ糖讓你分享給到來的客人,你打算怎樣分呢?有學生說:“A朋友2袋,B朋友3袋,C朋友4袋,因為我和C朋友最要好,所以我想多給他一袋?!蓖瑫r,筆者拿出實物讓這位學生分一分。這時,有的學生發現,這位學生分好之后大家不是一樣多。接著,筆者就說:“我覺得這樣分不好,大家都是好朋友,應該同樣多,會比較公平?!边@樣就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說出了平均分的重點詞:公平、同樣多。接著,筆者讓另一位學生再說說自己的想法:C朋友最多,讓他給A朋友一袋,這樣大家就同樣多了。在此基礎上,筆者補充說明:這位學生用了“移多補少”的方法,讓結果同樣多。這樣又滲透了平均數的另一個重要思想——“移多補少”。緊接著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把分糖的過程表達出來:把9袋糖平均分給三位小朋友,每人得3袋,這種分法叫“平均分”,平均分的結果是“同樣多”,這個結果會比總數量小。這樣又培養了學生的數感。有多少來分就要平均分成多少份,這就是總份數。因為這個情境接近學生的生活,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能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愛學習的品質。同時又讓學生懂得: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善于觀察,就會有發現、有收獲。
2.學會類比遷移,標重點,找異同
數學概念是最簡潔的數學語言。每字每句都很重要,教學中一定要教會學生標重點字、詞,找出異同進行類比遷移,這樣才能不混淆,從而牢固掌握所學到的知識。例如,一些學生學了奇數、偶數、質數、合數后,經常把奇數和質數、偶數和合數混淆,看上去很簡單的如“從中找出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題目經常出錯。教學這些概念時,筆者會讓學生說一說這些數的劃分標準是什么。讓學生知道不同的標準會產生不同的類別,歸類的方法也不一樣。有時候還要讓學生標出概念中的重點詞來加以理解和區別,防止混淆,以致在判斷題里不會出錯。例如,教學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作梯形”時,筆者讓學生說一說:這個概念中哪個字最重要?為什么?讓學生充分感知這里的“只”字最重要,沒有這個字,就從唯一的條件語句變成一般的條件語句了,就截然不同了;如果少了“只”字就不一定是梯形了。在教學“質數的概念”時,筆者也讓學生說出,這里的“只有”同樣重要,只要理解好這個“只有”,學生就會深刻理解:為什么“1”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而“2”是質數里面唯一的偶數。又如,長方體的概念:長方體六個面“一般”是長方形。為什么要說“一般”,不說成“一定”呢?教學時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理解并區分,使學生知道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可以是正方形,從而也讓學生遷移提升,知道長方體最多有幾個面是正方形,最多有幾個面是相同的。這為后面解決有關長方體的實際問題打好了基礎。通過這樣的課堂學習,讓學生懂得在以后的生活中,學會標重點,找異同,這樣就能快速區分到一些近似的事物,不會混淆,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引導學生用舊知解決新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如果學生能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那么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學生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后,筆者會引導學生:這個性質有什么用處,可以用來解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呢?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愛表現、不認輸的驅動下,變被動為主動,個個積極思考,都想知道學了有什么用呢?這時,筆者在學生回答后補充說明:利用這個性質就可以給任何一個分數換“新裝”,就像人每天換衣服一樣,在不改變本質的前提下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也就是說,在不改變分數大小的前提下,把分數變成指定的數為分母或分子的分數。讓學生懂得:學了這個知識點有什么用,解決什么樣的題目用到什么知識點。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就不是零散的而是有序的和系統的。
又例如,五年級下學期,學生學了小數和分數的互化后,筆者給學生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想一想,用你學過的知識算出 ÷=?學生通過把分數化成小數,然后按小數除法的方法算出結果。通過計算,讓學生知道,很多的新知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延伸而來的。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解題方法是多樣的,只要動腦筋,就能找到相應的解題方法。在日常教學中經常這樣訓練學生,在考試時學生就算遇到沒有碰到過或沒有練習過的題目也能從容面對,不慌不亂,考出水平。
三、在教學中讓學生獲得優質的數學教育,提升核心素養
所謂優質教育,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數學教育,使數學教育為每個學生提供服務,讓學生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學會運用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及核心素養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優質的數學教育不僅讓學生充分理解數學基礎概念,掌握牢固的數學基本知識,還引導學生在數學課外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本質和魅力,以及培養合理運用數學思維的能力。例如,筆者在教學“田忌賽馬”時,教學生學會數據分析,怎樣讓自己不處于劣勢,做到知已知彼,運籌帷幄,百戰不敗;在教學“統計”時,讓學生學會收集數據,合理運用數據快速解決問題;在教學“租車”時,讓學生學會優選法,從而合理制訂可行的方案;在教學“打電話”時,教會學生優化方法,做時間的主人,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學“購物”時,教會學生如何合理地估算,使估算結果最大可能地接近準確數,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等這些知識與技能,從而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的同時得到相應的能力提升,并能運用到生活中去,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在遇到生活問題時會將其提升到數學層面,利用相應的數學知識對問題進行評估、判斷及分析,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數學學習狀態,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數學素養還能對學生未來的成長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薛愛麗.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價值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8(10):2.
[2]童安明.探究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價值[J].讀寫算,2019(21).
責任編輯? 陳紅兵